漆工艺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

1.    春秋以前,漆器纹饰只是用生漆简单髹涂,色彩以红黑2色为主

        1978年,浙江余姚发掘出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第3文化层,出土了朱漆木碗(口径10.6cm高5.7cm浙江省博物馆藏)。此碗为木胎挖制,敛口圈足,内壁和外壁都涂有天然生漆和朱红色颜料配置的涂料,装饰简单。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早的漆器,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它的面世,证明了漆器是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此后数千年,漆画一直与漆器结缘,从工艺技法到艺术表现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1987年,浙江余杭安溪乡瑶山9号墓出土了良褚文化时期的嵌玉高柄朱漆杯(口径11cm高29cm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主体呈敞口圆筒形,下接喇叭形圈足。器表髤以朱红色漆层,与杯壁和圈足上镶嵌的晶莹白玉交相辉映,颇具欣赏价值。这是我国迄今所知的最早的嵌玉漆器,从此开创了镶嵌技法。它也说明了我国漆器已达到彩绘和玉石镶嵌工艺相结合的审美高度。

2. 漆器纹饰演进到春秋时期,形成了两大体系

        ①北方体系:沿袭商周漆器和青铜器工艺中普遍采用的镶嵌法,是一种装饰性绘画。这一体系的后续成就有限。

        北京市房山县琉璃河遗址1043号西周墓出土的彩绘嵌螺钿兽面凤鸟纹漆(高54.lc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敛口有盖、鼓腹圈足、木胎,朱漆地上施以褐彩,通体镶嵌蚌片,装饰彩凤,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螺钿漆器。

        ②南方体系:以楚地为主的南方体系,纹饰的主要题材是凤鸟,主基调为红色和黑色,兼用多种色羈写实型、夸张型、几何形纹饰配合器物造型自由组合,舒卷灵动的云纹、龙纹和凤纹有突出地位,图案韵律飞扬,生动明快1禽兽、神怪、人物造型夸张,栩栩如生,显示出了纯熟的装饰、描绘技艺以及体察、表现物态的能力。这一体系的长足发展,直接影响着从战国到汉代的漆艺成就。

        1971年,山东临淄郎家庄出土春秋晚期墓中的圆形漆器残片(山东省博物馆藏)。中心圆圈内3兽翻滚嬉戏,四周是平顶房屋,屋中有姿态各异的人物,画面生动形象,漆绘工艺已相当娴熟。

3.战国时期的漆器纹饰,传统与创新并存,呈现图案与绘画两大类题材,笔法简练流畅,色彩丰富艳丽

        图案类纹样主要有几何纹和龙凤云鸟纹等,其特点为飘逸灵动。绘画类纹样多取材于写实的生活场景,如宴饮、歌舞、攻战、出行、狩猎等,内容广泛。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出土的战国彩绘射猎图漆瑟残片(长15cm宽12cm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黑漆地上自由挥洒了鲜红、暗红、黄、浅黄、褐、绿、蓝、金、白9种颜色,彩绘出狩猎乐舞场景和龙蛇神怪形象。“有鸟首人身双手持蛇的巨怪;有挽弓如满月膂力强悍的神人;有负兽猎归的情节;有作法的巫女;有相互缠绕的龙蛇,有奔驰追逐的异兽,怪影朦胧……还有烹调、弹奏的现实生活场景。似真似幻把人带进充满神秘性的神怪世界。”(夏硕琦《中国漆画艺术概述》,见夏硕琦美术文集《论当代画家》)充分体现了楚文化崇拜神魔生命和力量的特色。构思奇谲,想象丰富,律动的线条和变换的色彩契合了幻想的空间。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漆艺绘画表现,距今2000余年,代表着战国时期漆绘艺术的最高成就,可与同时代长沙出土的我国最早的帛画《立女夔凤纹帛画》相媲美,足以说明中国漆画的历史和中国画历史一样悠久。

        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出土的彩绘出行图夹苎胎漆奁(漆奁口径28cm高10.4cm,奁璧上的车马出行图周长约120cm高5.2cm湖北省博物馆藏)。由盒盖和盒身2部分组成。盒内壁通涂朱漆。盒外壁的环带形画面完全可以看成一幅长卷,长达87.4cm,通涂黑漆后再用朱红、红、白、熟褐、棕黄、翠绿等色漆描绘,采用了平涂、线描和勾点相结合的技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一幅贵族生活的画卷,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绘画趣味和主题。全图表现力丰富,可圈可点的地方有三处:其一,时空混合式的构图,不同凡响。5株随风摇曳的柳树把全图分为5段,安排巧妙,既分割时空,点明了画面的时间,区别出画面的空间,又交代了环境。各段分别细绘对话、迎送、出行3段情节,相对独立,前后连贯。这种构图法深刻影响着后世的长卷式构图的绘画,比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其二,成熟精细的塑形,匠心独运。全图由26个人物、4辆车、10 匹马、9只行雁、2条狗、1头猪、5株柳树组成。御马人、乘车人、侍者等人物“或昂首端坐、或俯首倚立、或扬鞭催马、或急速奔跑”(皮道坚《楚艺术史》),神态可掬;杨柳、行雁、犬豕等动植物姿态各异,生动有趣;其三,空间处理手法的大胆尝试。并行的马匹只有靠近欣赏者的那匹是完整的,余者没有腿,只有头部或背部;车子只有侧面,也画近处的轮子,轮子的辐条只有下半部,上半部是车厢。如此表现增加了画面空间的纵深感。总之,这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风俗画杰作,也是战国漆画中的瑰宝。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彩绘鱼鹭纹漆盂(口径29cm底径16cm高8.8cm湖北省云梦县博物馆藏)。在盂内底部的黑漆地上,沿着顺时针方向,以写实和夸张相结合的手法,用褐、红彩漆绘制了两条游鱼和一只奔跑的鹭鸟,似在追逐,旋转式的构图更增强了鹭捕鱼时的动感。构思巧妙,造型洗练,栩栩如生,体现了很高的艺术和工艺制作水平。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漆器纹饰总的来说,分为几何形装饰图案、动物形夸张写生和生活形现实画面3种,色彩仍以红、黑两色为基调,已能调制出油彩,极大地丰富了漆器装饰的色系

汉代漆画主要有3类题材:

        第一类是神话题材。所占比例最大,展现了一个人神杂处、变幻多端的神话世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有:①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彩绘黑地漆棺(长256cm宽118cm高114cm 湖南省博物馆藏)。该作品是马王堆1号汉墓的第2层漆棺,呈长方形,内涂朱漆,外表以黑漆为底。它在彩绘方法上既使用沥粉勾勒,又创造性地使用了堆漆技法,彩绘着卷舒无常的流云和110个神态各异、生动多变的仙人、异兽, “画出流动的云气和仙人异兽,云气以沥粉勾边,人兽施以五彩,画风豪迈,线条流动,雄奇瑰丽”(薄松年著《中国美术史教程》P69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画面包括仙鹤觅蛇、神兽骑马、仙人乐舞和怪兽格斗等场面,是汉代漆画作品中的恢弘巨制。②1973年,湖北省江陵,一县凤凰山8号汉墓出土的彩绘神兽纹龟甲形漆盾(长32cm宽20.1cm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藏)。盾的两面涂黒漆,正面用朱色绘着一个人首、人身、禽足、身着豹斑纹衣裤的神怪和一个昂首屈身、奔走欲飞的神兽。背面安有木柄,画着两个衣着相同、相向而立的人,右边的人佩着长剑。作者浓笔平涂,对称勾勒人兽。正反2幅图画应该是墓主生前死后情景的艺术再现,其彩绘神奇深奥。

        第二类是现实生活题材。情节安排合理,构图造型巧妙,写实能力较强,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平。代表作有:1961年,长沙市南郊雨花亭沙子塘出土的车马人物奁(湖南省博物馆藏),描绘了贵族乘车出游时的情景,周围是山丘、云朵、飞鸟、垂柳等优美景色,贵族坐在急驰的车上,御者双手紧勒缰绳,两个威武的骑士紧随其后,亭中有一人躬身相送。用分色块平涂,单纯而富有装饰意味。

        第三类是动物装饰纹样题材。所描绘的动物形象,除神兽、神鸟外,还有自然界里的各种飞禽走兽,大都采用变形、夸张的手法。西汉初期的漆画,装饰主要以各种流动飞扬的云气纹为主,辅以龙凤纹和几何纹,构图繁縟,单线勾勒和平涂相结合。西汉中晚期的漆画,大量表现乐舞、出行、杂技、车骑等现实生活内容。东汉时期的漆画,具有代表性的是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和河北定县中山王刘杨墓中出土的扣器,饰件上有非常精美的镂刻、嵌错纹饰。

三国、魏晋、南北朝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漆器纹饰以人物故事画为主要题材,注重写实,用色主要有红、朱红、黑红、黑、赭、灰、金等,增加了油彩的使用分量

        1984年,在安徽马鞍山雨山出土的三国时代的朱然墓中,发现了多幅漆画,其中的宫闱宴乐图漆案(长82cm宽56.6cm,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最具代表性。这是一个用来盛举食物的长方形有足盘,盘面中间的装饰主体描绘着宏大的宫室内外的生活场面,有帝王贵妃、高官舞女多达55人,姿态迥异,画面中还有百戏。所有人物皆不重叠,以高低区别远近。这些漆器上所绘制的表现忠孝节义内容的故事性漆画,填补了我国绘画史上三国时代缺乏漆器实物的空白。

        1966年,出土于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的屏风漆画烈女古贤图(画高81.5cm宽40.5cm,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藏)。由两块木板合拼漆绘而成,更接
近独幅漆画。采用了色彩渲染和铁线描技法,板面涂朱漆地,用黑漆勾线条,笔意连绵,线条流畅,色彩富丽,人物传神。取材于汉代文献,描绘着贞妇烈女的忠孝故事,绘画风格颇似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其中汉成帝乘辇,班婕妤不与同辇的情节,更是刻画入微,帝王在辇上回首顾盼、妃子随辇款款徐步,人物的情态,在圆转舒缓的行笔中得到美妙而富有诗韵的传达。表现出中国传统艺术重情韵、讲妙语、含蓄、隽永的美学特征”(夏硕琦《中国漆画艺术概述》)。这是首例以人物故事为题材的漆屏风,漆艺的绘画表现得到了进一步拓展,突显了漆画的独立审美价值和“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育功能。

唐五代

        唐五代的漆器分为两类,小部分是光素漆器,用色多为褐黑色;大部分为平脱漆器,色彩使用不多

        漆器纹饰以花鸟图案为主要题材,构图一反春秋战国以来的程式化格局,简练和谐,丰满富丽。

        1957年,河南省陕县后川唐墓出土的嵌螺钿云龙纹漆背铜镜(口径22cm,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制作精致,圆润微妙。在镜背的褐色漆地上,用厚螺钿片镶嵌成动物纹,一条硕大的蟠龙姿态富于变化,矫健有力,它口呑铜纽、腾飞于云气之中,栩栩如生。整个构图洗练、紧凑、新颖。

宋代

        宋代漆器主要有3类一色漆器,通体一色,不加任何花纹装饰,这类最为流行;第二类是具有装饰纹样的器物,多为山水园林、人物禽兽等写实图案;第三类是写意趣味浓厚的风俗画漆器,这是髤漆工艺与绘画相结合所形成的新品种。构图上往往采用开光手法表现主体画面。清新淡雅,色泽朴素。

        1978年,江苏省武进县村前乡5号南宋墓出土的戗金银扣莲瓣形朱漆奁(口径19.2cm高21.3cm江苏省常州市博物馆藏),分盖、盘、中、底四层,高雅繁丽。奁表通体髤朱漆地,12奁壁间精细戗刻有莲花、牡丹等折枝花卉。顶盖面上戗刻一幅园林仕女图:绘有仕女2人,上着对襟衫,下穿曳地裙,执扇挽臂,款款而行;旁有侍童捧瓶而立;还有山石、柳树、花径、藤墩点缀其间;红地金线,衬以折枝花卉,画面有大量留白,很像是一幅白描。

元代

        元代漆器纹饰包括花卉鸟禽和山水人物2 类。

        花卉鸟禽类作品,多采用图案式的表现手法,花卉鸟禽从先前的陪衬形象转变为装饰纹样的主题,山水人物类作品运用锦纹表现天空、水纹、地面,以景物深远见长,突出人物活动。漆器的主要品种是雕漆、戗金、螺钿和
光素漆器,色彩使用明显减少。

        元代的剔红栀子花纹漆盘 (口径17.8cm高2.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是极负盛名的花卉题材的雕漆作品。圆盘通体涂黄漆地后再髤朱漆百道。盘正面雕刻出一朵盛开的大栀子花,面积约占全盘的一半,
枝繁叶茂,怒放的花瓣分3层由内向外逐圈加大、逐层重叠,呈现出深度感和体积感。小花蕾点缀其间,枝叶向四周漫延,挤满了盘面,花、蕾、枝、叶错落有致,适形造型,有着行云流水般的美。盘背面雕刻阴文蔓草纹。该盘堆漆肥厚,刀法细润,生气盎然,是雕漆巨匠张成的经典之作。

明代

        明代漆器以剔红、剔彩为主,其纹饰风格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

        早期以永乐至宣德时期的作品为代表,简练朴实。花卉题材的纹样,均以黄漆为地色,不施锦纹地,装饰趣味浓郁,动物题材的纹样多以盛开的花卉作地,上压成双成对的动物,孔雀牡丹和龙戏火珠是常见内容;人物题材的纹样沿袭元代用不同锦地象征性地表现天、地、水的处理方法,多以历史典故、诗词故事以及文人雅士生活为主要内容。中期以宣德至嘉靖时期的漆器作品为代表,纤巧细腻。晚期以嘉靖至万历时期的漆器作品为代表,吉祥如意和宗教迷信内容的纹样骤增,繁縟华丽。

        明宣德时期的剔彩林檎双鹂图漆捧盒(口径44cm 高19.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盒面通体采用红、绿、黄、黑4种色漆交替髤饰,多达13层,最后刻上多彩花纹。盖面开光的红锦地上雕一枝果实累累的林擒(沙果);深褐色的林檎枝头栖着两只黄鹂;枝叶间飞翔着蜻蜒和蝴蝶。黄色的新枝、绿色的嫩叶、红黄绿相间的果实,色彩缤纷。这件漆盒色彩绚丽,技艺高超,有着画笔烘托的趣味,是明代早期的剔彩杰作。

清代

       清代漆器的纹饰总体风格繁密巧妙,涌现了不少新题材:有的在波涛之中表现鱼、龙、海兽等;有的出现了复古仿古倾向;有的诗句配花纹;龙纹图案非常之多,较明代龙的神态显得苍老笨拙;花卉草虫题材出现了新变化,往往以锦地为主。

        清乾隆年间的描金松石藤萝纹黑漆盘(口径34cm 高5.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创新了描金法。或用深浅不一的几种金箔,或用一种金箔但把它处理得有浓有淡,塑造了松、石、藤萝等形象的阴阳向背,有绘画晕色般的效果。漆艺名家沈绍安在金银彩绘上有所突破,创造性地用金箔和银箔粉末调漆,再掺和其他色漆,髤出鲜艳而且层次感强的漆地。他制作的花鸟纹长方形漆盒(口长32cm宽15.6cm高11cm,故宫博物院藏),通体以浅黄色为地,四壁再用色漆描绘梅、竹等花纹,像工笔花鸟画,大大提高了漆艺的绘画表现力。

        总之,这一时期的漆画逐步摆脱了一般的“髤漆工艺”,但仍然依附于瑟、奁、盘、棺、案、屏风、挂屏等立体的漆器之中,作为彩绘漆器的装饰画而存在,基本上还是山水花鸟程式,沿袭着传统漆艺的宫廷味和富贵气。由于漆器的装饰手段层出不穷,早就了一大批可圈可点的漆画,这为中国当代绘画意义上的漆画诞生提供了可以的“基因组”成分。

 

 


关注莲福文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