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漆画:浸透在历史肌理的文化代码
发布时间:2015-07-02 09:49:03    点击次数:3646

  乐义涛漆画作品《敦煌飞天》

 

  杨广银在创作

  乐义涛在作画

  曾经,甘肃的漆艺产业一度排在全国第三,后来受企业改制、产品质量下降、海外市场萎缩等影响,一度辉煌不再,但当下,又处在恢复上升阶段。

  在此背景下,年轻的漆画艺术与浑厚的西部文化碰撞交融,前景令人期待。

  -本报记者李辉

  古老而新鲜的艺术

  在天水、武威一带出土的秦汉古墓里,大量漆器、漆棺的亮相几乎均是断片残骸。这种大喜之后的落空,让人本能地产生窥一斑而欲知全豹的欲望。

  但是,据考古发现,在过去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漆画只是附着在器物之上,属于器皿的装饰系统。后来逐渐剥离出来,成为独立一流派。

  漆画很新,新得常常让人忘记它本身的章法,它对材料的包容性,是任何一种画法所不能企及的。

  据兰州城市学院教授杨广银介绍,漆画以其使用天然大漆为主材而得名,除漆之外,还有金、银、铅、锡以及蛋壳、螺钿、石片、木片等多种材料可选。漆画的技法丰富多彩,依据其技法不同,又可分成刻漆、堆漆、雕漆、嵌漆、彩绘、磨漆等不同品种。

  虽然漆画技法的种类繁多,但许多从事漆画的工作者还是钟情于磨漆的技法。去年年底,入选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的乐义涛,对这一技法尤其偏爱。他说,磨漆画的表现力特别强,自然天成,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乐义涛非常享受磨漆画创作的过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什么材料都可以利用到绘画的创作中去,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在技法上他常会在板子上预埋肌理,填充颜色,再根据自己的创作构想反复磨刷,随着色彩的分层,开始打磨。粗细不同的砂纸,在这个环节中成为力与美的使者,效果往往让人意想不到。

  4月初,杨广银要带着学生远赴苏州实地学习,这样的一个教学设置,用她的话来讲就是要避免闭门造车,对漆画艺术而言,形成纯粹的漆画语言,很难,但这恰是它的魅力所在。因为,许多从事漆画工艺的工作者,大多带着自己原有画种的背景介入,在创作中一不小心就会打上“油画”、“版画”、“工笔画”等等烙印。

  出发前几日,杨广银和她的助手在兰州城市学院内的工作室里依旧繁忙,由玻璃推拉门封闭着的“桑拿房”内,一批学生完成的小型作品分层排放。架子上悬挂着的温湿度表显示:湿度75度,温度25度。类似桑拿房的“荫房”,模拟的就是江南地区的梅雨季节。因为,漆画适宜潮湿的环境,阳晒反而不可取。

   两种状态下的存在

  因为共同画漆画的原因,乐义涛曾经也有和杨广银合作的意愿。但是早些年,自己的工作室还没有着落的杨广银,根本没有能力给对方一个承诺。也可能是这样一种心照不宣的尴尬,让两人都在各自现实的领域里开始寻找新的机会。

  2006年,兰州城市学院经国家教育部审批顺利升本,学校教学应用型大学为定位,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经过多年的课程建设,积累了丰富办学经验,漆艺教学这个品牌在甘肃美术教育领域崭露头角。

  杨广银指导的学生作品,在参加平遥漆艺文化节、全国艺术院校艺术设计大赛、甘肃省文博会上均获广泛赞誉。杨广银说,这些作品里都有甘肃的地域文化:敦煌壁画、陇东农耕文化的元素。这些内容的选取,观众本身就有亲切感,有一种向往。再加上在艺术构图里,作者将诸多元素打散重构到画面中,很自然就会产生既传统又现代的新鲜感。

  杨广银说,漆画更能代表东方文化审美的感觉,更注重意境空间,虽然也可以画得很写实,但终究它的语言在意象空间里把握得更到位。

  这几年,杨广银自己也频繁受邀参加国际漆艺交流。在中日韩三国举办的东方漆艺学术论坛、国际漆艺3年展、韩中现代漆画交流展中,杨广银发现,关于漆画的探索必须保持理性。漆画作为画种,它同油画等其它画种一样,各有规矩,不能越界。漆画是“漆”和“画”相辅相成,哪个方面薄弱都算不得好作品。

  从最初油画艺术科班出身转型到漆画工艺,跨了一大步的杨广银,在她的教学与个人创作中渐入佳境。去年,学院为她和她的团队建立了漆艺工作室,近200平米的小天地里,挂满了各类主题的漆画作品。敦煌壁画、丹霞地貌、庆阳民俗,在哑光的颗粒感中,透过沉稳的色彩,表达着西北文化历史悠久的深沉感。

  乐义涛少年时代就跟随我国工艺美术大师阮文辉先生学习绘画艺术,已从事漆画、国画、壁画创作30多年。最初,他是兰州市二轻局装饰公司设计师,单位破产后自谋出路,开始从事国画及敦煌壁画艺术的创作。

  现在,乐义涛在敦煌磨漆画的精湛技艺也得到了业界人士的认可,受聘于甘肃国画院高级画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青年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兰州民间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而且获得了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2012年,他的漆画作品《青铜时代》在平遥展览上获奖,并由苏州工艺美院收藏。在这件事情上,乐义涛更开心的是他通过大漆的起皱,铝箔的镶嵌,漆粉沥粉的堆积打磨产生出斑驳的色彩效果,其丰富的质感肌理,直逼春秋时代的青铜器。

  同时,乐义涛也有些许的失落,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从构思到作品的呈现,还需要等待条件成熟。

   不断升温的使命

  在一张天然漆教学高校分布图中,东南沿海城市密度很高。而往西北看去,兰州城市学院成为最后一个节点。“每次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组织活动,我们学校必在邀请之列,除了学校这几年在漆画方面的长足发展,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如果没有我们学院,活动就无异于失去了‘全国性’。”兰州城市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左义林谈到这一点感慨良多。

  “在2000年之前,我省开设美术学科且以设计类专业为主的学校只有两所,我们是其中之一。这是我们的优势。但在2004年前后,我国高等教育艺术学科进入快速发展期,几年之间,全国大部分综合类院校在艺术生源快速膨胀的趋势下纷纷创设美术与艺术设计学科,扩大艺术专业招生规模。”

  这些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给当时正处在专升本转型期的兰州城市学院巨大的压力,还没有来得及喘息,新的问题就来了——转型后学校怎样定位?美术学科怎样跟进定位?与综合型零基础但有品牌积淀、一上马就是本科专业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如何抗衡?

  美术学院此时做了一个决定,选派老师走出去“引火种”。之所以走这步棋,左义林是不想让学院的未来陷入困兽之苦。而且1998年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美院)进修装饰艺术的杨广银,已经在学院树立了榜样,她将在此间接触到的漆画内化为新的知识结构,并于次年回校后,在装饰画课程中开设了漆画课程。

  所以,这次,学校先后选派老师前往中央工艺(现为清华美院)、中央美院、同济大学、广州美院进行学习考察,观察分析我国美术学科的发展趋势,为学院的判断与定位寻找依据。并最终将培养目标锁定为:培养为大多数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应用型人才。

  基于以上的一个大背景,杨广银带领她的学生在漆艺的世界中不断创新。漆空间、实用的器皿、限量版的奢侈品、首饰等等都成为了漆画的表达对象。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固然能够传承,但从许多事实来看,过去老的企业在衰败过程中优秀的艺人慢慢流失,技术也就被他们带走了。要大规模快速地培养人才,还是要借助高校的平台。而且高校的使命,就是要带领学生们创新,美化我们当下的生活。”

  许多慕名而来的企业,带着“人才订单”、“产品订单”找到学院要求合作,这对打破之前长期形成的高校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桎梏,是一剂良药。

  作为漆画艺术的爱好者,乐义涛凭借对漆画艺术的痴迷,独自向更深的层面探索,在解构内心独白的同时,思考如何更精妙地融入甘肃浑厚质朴、大美无言的地域文化元素。现在甘肃搞漆画创作的人不多,漆画创作处在起步状态,他最大的期望就是能多出精品,举办个展,积极宣传和推广现代漆画艺术。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关注莲福文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