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银城 四海同安
发布时间:2025-08-29 09:51:23    点击次数:9
陈玮.jpg
作者简介

影山,本名陈玮,诗人、作家,厦门市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员,作品见于《江南诗》《厦门文学》《客家文学》《海丝文化》《厦门晚报》等刊,著有诗集《蓝狮子》、非虚构长篇《寻路古驿道》。

双溪——同安的母亲河,浩瀚纵横,捭阖千年。她汇聚着山脉的雄浑,水脉的灵动,文脉的智慧与血脉的深情,携着远古的跫音流向大海,奔腾不息,源远流长。

双溪汇合处,千年古城同安,雄踞中国东南沿海之滨,扼守“闽南金三角”腹地,“襟漳带泉,控闽南之要冲;依山面海,据八闽之门户”。自西汉许濙将军开疆拓土以来,这片沃土已历经两千余载春秋更迭。其山川形胜几经巨变,建制沿革数度变迁,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出厚重的人文底蕴,素有“海滨邹鲁之乡,声名文物之邦”的盛誉。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文明的火种就已播撒在同安这片沃土之上。商周之际,中国东南地区逐渐形成了“七闽”部落。至春秋战国时期,越族的一支——于越部落南迁入闽,与当地七闽部落相互交融,最终孕育出独具特色的闽越文化,是闽南文化的重要源头。闽越人的后裔逐渐分化为“山畲”“水疍”两大族群,他们在同安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西汉时期,中原文明已臻于鼎盛,而同安地区的原住民仍处于古越族的部落文明阶段。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为平定闽越叛乱,遣左翊将军许濙率部南征。许濙大军渡江越岭,最终屯驻于“营城”(今同安三秀、后炉一带)。历十年,闽越平,复蒙敕旨,永镇斯土。随许淡将军入闽的这一批中原兵士,成为第一批入闽的中原汉人,故民谚有“未有同安,先有许督”之说。

闽南地区负山面海,僻处东南一隅。自魏晋以降,中原板荡,大批北人避乱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促进了闽南地区的开发。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朝廷析晋安县(原东安县)地置同安县,隶于晋安郡,“同安”之得名始于此。

至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四个乡置大同场。唐末五代乱世,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义军入闽,经多年征战,最终统一八闽大地。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受封闽王。这位被宋太祖尊为“八闽人祖”的开闽王,在位期间推行“保境安民”之策,广纳贤才,减轻赋役,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福建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升平景象。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称帝,升大同场为同安县。同安县疆域囊括今厦门市各区(海沧部分)、漳州市龙海区角美镇及金门县等地,这一行政格局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直至清末都保持基本稳定。

嘉庆版同安县境图

千年的历史积淀,铸就了同安独特而厚重的人文底蕴。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历代先贤如璀璨星辰般辉映史册。其中“芦山苏氏”“东黄西石”“南陈北薛”等名门望族,自中原南迁入闽后,在这方“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的大地上开枝散叶。他们以诗书传家,以科第显扬,共同谱写了同安灿烂的氏族文化篇章。

尤为瞩目的是“芦山苏氏”一脉。其开基祖苏益于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其子苏光诲在同安葫芦山下创建芦山堂,从此苏氏在此扎根繁衍。苏氏一族被誉为“书香门第”“闽南望族”,唯宋代荣登进士榜者达十八人,其府第誉称“十八进士第”。其中的杰出代表当属北宋贤相苏颂,这位旷世通才博览经史百家,精通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等诸多领域。他主持研制的水运仪象台,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更开创了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盛赞其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

同安自古崇文重教,文风鼎盛。五代时期,县令陈洪济于登龙坊创建孔庙,开创了同安官学之先河。这座历经沧桑的孔庙,见证了同安从“蛮荒之地”到“海滨邹鲁”的华丽蜕变。

宋代大儒朱熹首仕同安期间,于文庙内增建经史阁、教思堂,首建纪念苏颂的“苏丞相正简祠堂”,彰显其崇文重教之志。明天顺年间,县丞刘珣器扩建明伦堂并修建“兴贤育才”坊,进一步弘扬朱子遗风。现存文庙建筑群主体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同安知县吴镛依制重建,成为见证同安千年文脉的重要象征。

自五代建制以来,同安文教事业历经宋元两代蓬勃发展。尤其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主簿同安期间,大力振兴教育,整饬学风,理学思想在此生根发芽。宋元两代,同安共涌现进士50人,其中苏颂、许升、吕大奎等15位学者著作等身,影响深远。这片昔日的滨海僻壤,因文教昌明而华丽转身,终成“海滨邹鲁之地,声名文物之邦”。名宦鸿儒代代相承,书香门第辈出英才,共同谱写了同安灿烂的文化篇章。至今漫步同安古城,仍可感受到那穿越千年的琅琅书声与醇厚文脉。

朱熹在同安任上完成了其思想体系“逃禅归儒”的关键转折,为其日后成为理学集大成者奠定了基础。朱熹在任期间,大兴文教,采风问俗,以礼导民,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朱子学派。时人赞誉:“闽之文学以漳泉为最,而漳泉尤以同安为最。盖因朱子过化,文风日盛耳。”正因如此,同安被公认为朱子学说的发祥地,“朱熹过化八百年”的佳话流传至今。

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的同安城,因其城郭形制“东西广,南北隘,如银锭样”,故名“银城”。城南溪浒有三块天然奇石,其形若鱼,其色若铜,朱熹命为“铜鱼”。相传朱熹谶曰:“铜鱼水深,朱紫成林”,“铜鱼石上排金车,此是公侯宰相家”,故同安县城又添“铜鱼城”之美誉。

朱熹在同安开创讲学之风,为这片土地播下文教火种。自元末至清末,文公书院、双溪书院等学府相继而立,其中四所书院更延续至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为八闽大地培育了无数栋梁之材。

明清时期,同安文教事业臻于鼎盛。据载,两朝共考取文武进士178人,文武举人967人,著述传世的学者文人达107位之众。这片人文荟萃之地,先后走出了理学名宦林希元、三郡知府陈沧江、刑部左侍郎洪朝选、光禄少卿蔡献臣、五省经略蔡复一等名宦硕儒。至近代,更孕育出汉语拼音之父卢戆章、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辜鸿铭等杰出人物。这些乡贤名士或立德立言,或经世济民,共同谱写了“海滨邹鲁”的灿烂篇章,使同安文脉绵延不绝,光耀千秋。

明清之际,同安作为东南海疆门户,历经烽火洗礼。明洪武年间起,倭寇屡犯东南沿海,地处要冲的同安首当其冲。面对倭患,同安军民同仇敌忾,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抗倭壮歌。

清初,同安更成为郑清对峙的战略要冲。郑成功曾在此屯兵演武,与清军展开长达二十余年的拉锯战。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师东征,一举统一台湾,这片饱经战火的海疆正式归入清廷版图。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同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不仅文风鼎盛,更尚武成风,民间武馆林立,习武之风蔚然。清道光帝曾赞“同安为武功最盛之区”。据统计,明清两代同安籍武进士达49人,水师提督20余人,堪称清代水师将领的摇篮。民族英雄陈化成、水师提督吴必达等皆出于此。

鸦片战争期间,同安再成抗英前线。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军进犯厦门,同安军民三度奋起抵抗。在保卫家园的殊死战斗中,同安儿女用血肉之躯,在中华民族反侵略史上铸就了不朽的丰碑。至今,这片英雄土地上的抗英遗址仍在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同安自古以来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南沿海航运网络的要冲。宋代时,同安已凭借发达的制瓷业和航运业,在海上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及至明清时代,同安已成为厦门港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双溪沿岸码头相望,商业繁荣。

同安制瓷业源远流长,唐代已有窑场分布。至宋元时期,“同安窑系”青瓷以其精湛工艺享誉海外,汀溪窑为其中重要代表,其所产青瓷因契合日本茶道宗师村田珠光“和静清寂”的审美理念,被尊为“珠光青瓷”,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这些承载着东方美学的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东亚、东南亚各地。

明清时期,随着私人海上贸易的兴盛,同安港迎来空前繁荣。双溪两岸商船云集,码头鳞次栉比,来自各国的商贾在此交易货物。厦门港凭借其天然良港的优势,逐渐发展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进出口贸易枢纽。这一时期,同安不仅是商品集散地,更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其繁荣景象一直延续至近代。

明末清初,战乱频仍,海禁森严,同安百姓为求生计,纷纷南渡出洋。厦门开埠后,更有无数同安贫民被“卖猪仔”到海外当华工,在异国他乡的血泪开拓史中,写下了最悲壮的一页。

然而,正是这些坚韧不拔的同安先民,驾着“同安船”劈波斩浪,或渡台湾,或下南洋。他们以海洋为路,以智慧为帆,在惊涛骇浪中开辟出一条条海上商路,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商业传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同安移民台湾人数冠绝闽南。这些拓荒者“渡大海,入荒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将同安文化深深植根于宝岛。至今,台湾宫庙中香火鼎盛的保生大帝、黑脸妈祖、大使公、池王爷等信仰,无不是随同安先民跨海而来的神祗。两岸相同的民间信仰、戏曲艺术、建筑风格,都在诉说着割不断的血脉亲情。这条穿越海峡的“信仰通道”,见证着同台两地永远的心灵共鸣。

甲午硝烟未散,民族危亡之际,同安志士毅然投身革命洪流。1911年11月9日,在武昌起义的号角声中,同盟会会员庄育才、陈迭臣、陈延香等率领革命军兵临同安城下,守城清兵未予抵抗,同安和平光复。

民国肇建,同安儿女继续为捍卫共和而战。1916年6月1日,在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护国运动中,庄尊贤、潘节文等革命志士率领闽南讨袁联军浴血奋战,最终壮烈殉国,用生命诠释了“誓死捍卫共和”的铮铮誓言。

抗战烽火中,同安更成为东南抗日前哨。1937年金门沦陷后,同安沿海饱受日军炮火摧残。在这危难时刻,海内外同安人同仇敌忾,侨领陈嘉庚、陈延谦等振臂高呼,慷慨解囊,支持抗战及家乡各项公益事业,各地抗日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陈嘉庚为同安仁德里集美社人,于1909年结识孙中山,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组织“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领导支援祖国抗日救亡。1940年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坚持团结抗战。1952年回国定居,年逾古稀,仍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这些赤子情怀的海外乡贤,虽身在异域却心系桑梓。无论是支持革命还是建设家乡,他们都以拳拳报国之心,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正如那穿越重洋的侨批家书,字里行间尽是割舍不断的家国情怀,成为连接同安与海外游子的精神纽带。

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同安地方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1949年9月19日,同安县城解放。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走出了开国少将彭德清、红色诗人鲁藜等革命志士。

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千年古城同安翻开了历史新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安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谱写了一曲曲改天换地的壮丽凯歌。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同安抓住历史机遇,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县到现代化城区的华丽转身。如今,这座融合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滨海新城,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跨岛发展”战略的宏伟蓝图指引下,同安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以昂扬姿态全力打造新时代“富美同安”的崭新篇章。今日同安,已成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主战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岛外功能提升的核心区。

同安新城新貌

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同安至今仍完整保留着深厚的文化基因。那些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祈求平安的“送王船”、纪念开闽圣王的“王审知信俗”、寄托“天人合一”诉求的玉皇信仰等,不仅是闽南文化的活态传承,更是同安人民的精神图腾。质朴的民间艺术、精湛的传统工艺、地道的古早风味,无不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文化记忆,诉说着让世界同安人割舍不断的乡愁。

时代浪潮奔涌向前,而同安人民谦和质朴、爱国爱乡、勤劳拼搏的精神品格始终如一,历久弥新。这种薪火相传的人文精神,不仅深深镌刻在同安的城市记忆中,更在新时代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推动富美新同安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

在这片人文沃土的滋养下,同安五显人叶水省用自己的人生选择诠释了这种精神的当代传承。1995年,叶水省创立莲福品牌。2000年,出于对中国漆画艺术的深切热爱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他毅然作出人生重大抉择——放弃如日中天的房地产业,全身心投入漆画收藏事业。这一选择背后,是一位企业家对文化传承的赤诚之心。为此,他不惜变卖家产,只为收藏顶级漆画作品,二十余年如一日地坚守着“典藏不朽漆画,弘扬中华文化”的初心。

如今,叶水省的执着已结出丰硕成果。莲福文化馆藏漆画作品已逾千幅,系统性地囊括了历届全国美展、漆画双年展等重要展览的金银铜奖作品,构建起国内最完备的漆画收藏体系。这些珍贵的艺术珍藏,不仅见证了中国当代漆画艺术的发展历程,更让叶水省赢得了“漆艺术历史的收藏者”的美誉。从成功商人到文化守护者,叶水省的人生转型,正是同安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

漆画,作为中华文明艺术谱系中的瑰宝,不仅承载着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深厚底蕴,更凝结着东方美学的独特表达。随着收藏谱系的不断完善,叶水省先生对现代漆画的研究亦日益精进。他深入探索漆画艺术的演进历程与美学理念,逐步形成了独到的艺术见解。近年来,叶水省先生相继受聘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黑龙江财经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等高校的客座教授。从一位潜心钻研的文化守护者,到如今桃李满园的艺术传播者,这一身份的转变,彰显了学术界对其漆画收藏、研究及推广工作的肯定。

叶水省先生多年来在文化产业领域屡获殊荣:2015年,他荣膺“厦门经济十大风云人物”称号,由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原副会长张铭清亲自颁奖;2017年,再获厦门文化产业年度风云榜“年度人物奖”,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叶重耕为其颁奖;2019年,因其在公益慈善领域的突出表现,被厦门市慈善总会特聘为第四届名誉会长;2022年,其文化推广工作获得国家级认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文化活动部专门致谢表彰。这一系列荣誉,彰显了社会各界对其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充分肯定。

坐落于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思明区体育路95-1号)的莲福美术馆,以其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展陈空间,成为中国漆画艺术的重要展示平台。这座美术馆不仅是一个静态的展览场所,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交流中心,年均策划举办数十场高品质展览与公共教育活动,构建起漆画艺术与公众对话的桥梁。

近年来,莲福美术馆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2018年,作为中国漆画的代表,受邀赴日本东京举办“中国当代漆画名品展”,系统展示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瑰宝;2019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在厦门、上海、深圳、北京、潍坊、杭州等六地成功举办巡展;2022年,馆藏精品漆画更是在北京冬奥会文化展区惊艳亮相,向世界观众展现了中国国粹的独特魅力。这些国际交流活动,不仅提升了中国漆画的国际知名度,也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艺术教育领域,自2021年起,莲福美术馆与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等全国30余所知名艺术院校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战略合作关系,不仅为高校师生提供了艺术实践与学习的平台,更为漆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叶水省先生前瞻性的艺术收藏引领下,一大批年轻的漆画艺术家喷薄而出,创意勃发,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正焕发出崭新的时代光彩。

自2020 年入驻文化艺术中心以来,莲福美术馆持续举办“国家艺术基金——中国当代漆画回顾展”“莲福(全国)高校师生优秀漆画作品展”“时代丹漆——莲福当代漆画提名展”“薪传与超越——莲福当代漆画(国际)邀请展”等一系列全国乃至国际性展览。这些展览不仅为漆画艺术家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为公众打开了了解漆画艺术的文化窗口,有效推动了漆画艺术的大众化传播与创新发展。莲福美术馆凭借其深厚的学术资源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正在书写漆画艺术发展的新篇章。

《千年银城 四海同安》跋

颜立水.jpg
作者简介

颜立水 同安文史专家、原同安县文化局局长。

陈玮(影山)先生应邀撰写这篇佳作,旨在弘扬“正简流风,紫阳过化,文教昌明,海滨邹鲁”的同安历史文化,让“一脉相传本同根,五洲遍布同安人”的世界同安人“携手联谊团结紧,高声歌颂同安精神”(世界同安联谊会会歌);也是同安乡贤叶水省先生借出版《漆园雅集》之机奉献桑邦的一瓣心香。作为同安老文化人,读后感同身受,也藉此祈请更多同安乡贤都来共同保护、传承、创新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国粹瑰宝——漆画艺术的发展和传播,提供更多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乙巳年大暑日

于铜鱼城

注:文章收录于《漆园雅集——当代漆画艺术家群展作品集

相关链接:
展览预告|漆园雅集——当代漆画艺术家群展
漆园雅集——当代漆画艺术家群展·序
漆画要讲“格调”
莲福赞
执着与坚守——记莲福美术馆馆长叶水省
图片

莲福美术馆

人物志

关注莲福文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