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臧小戈:简析漆画艺术语言本土化的进程及发展方向
发布时间:2015-05-04 14:52:38    点击次数:3295

苏国伟《花季》 1999年全国美展金奖作品

        从1984年漆画大规模的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至今,现代漆画已走过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现代漆画是一个相对年轻的画种,它正处在发展中,对于一个“发展中”事物的肯定与否定必定要有一个过程,毋庸置疑的是,批评与赞扬的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它能不断向前发展。本文力图从客观的角度分析现代漆画艺术语言本 土化的进程及发展方向,并希望通过对“进程及发展方向”的分析,使我们相对客观地“感、触”现代漆画。  
 
        80年代的中国文化领域,进入了一个革新的年代。整个中国现代艺术都处于一种萌动之中,一般把1985年作为新时期美术的一个转折点,又把其后四年的1989年 称为“89后运动”。关于这两次轰轰烈烈的现代艺术运动,艺术评论家已经从各个角度进行评价与分析,甚至透彻到各个主流画种的“毛孔之中”。作为探讨现代漆画的文章,以这个话题开篇的意义何在?首先罗列一下评价这两次现代艺术运动的一些高频率词汇:冲动、盲目、感性、西方现代艺术涌入、思想解放、理性、关 注社会现实、个人价值、本土语言回归等,这些词汇基 本涉及了这两次现代艺术运动中的核心问题。由以上词汇,可以得到这样一条线索,也正是这条重要的线索暗示了现代漆画的发展方向。从85美术思潮到89后,是有一个激情略带盲目的“变”到思考略带冷静的“变”的 过程,包含了从对西方的认识到对东方的本土意识逐渐  觉醒、回归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意义对现代漆画的发展方向起到了积极的暗示作用,这种暗示延伸至九十年代至今的现代漆画发展主流之中才逐渐的突显出来。  如果把十年做为一个发展阶段,可以大致把漆画分为两个阶段:1984年至1994年;1995年至2004年。漆画在1984年诞生初期受到一年后美术思潮的影响的“即时效应” 可以说是小之又小,刚刚诞生的漆画,似乎处于一种谨 慎的状态,处于一种“自我负责”的状态,远远没有顾及艺术语言的本土化这样一个问题。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当时的漆画正处于一种学科发展的初级阶段,连同美术圈内人士到社会大众都对它持陌生的态度,这个时候 的漆画忙于自身学科建设,只要有人在做漆画,在学习漆画,在渴望漆画,就是应该得到漆画群体的支持。此时的中国漆画,正在完成队伍的构筑,漆画本身在材料和技法上也是一种建设状态,包括现代课堂教学常使用 铝粉罩漆,木粉和一些新兴材料的应用,在当时都是处于摸索与研究中,即便是少部分领军人物已经逐渐掌握了这些技法,也没有大面积的得以推广和应用。何况漆画群体内部在很多技术性的问题上直至今日都没有达成 共识,哪怕是与艺术无关的认识也在激烈讨论范围内。自然漆画在艺术语言的建设上,就要做适当的让步。这种适当的让步也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弊端,因为从某种角度上看,现代漆画忙于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部分人对现代漆画产生了一些艺术本质上的认识偏差,这种偏差在某种意义上更被错误地理解为漆画艺术语言的本土化。
 
        如果把中国美术全集作为一个考证中国现代漆画发展历史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参考资料来看待的话,就让我们 把视线投向在1984年至1994年的漆画作品上,在漆画的 身上很容易找到一些相似的影子,并且大部分作品与现 代艺术中的其他作品有着很多“不同之处”,这意味漆画在当时是没有广泛地参与现代艺术运动的,这是一种 “幸”与“不幸”。如果漆画的创作主流群体能广泛地参与到“85美术思潮或89后”艺术运动中,那么我们现 在讨论漆画的时候,可能就不会在,是不是黑的就是漆画,漆画是不是要平、光、亮这样问题上浪费笔墨了。
 
       这些问题显然都属于一个艺术创作中,如何理解艺术本质的问题。你的艺术作品需要黑,就是黑 的,需要平就是平的,不能简单的把它加以模式化。艺术本质与艺术家第一性等问题上,在漆画这里没有很好的得到解决。从横向的学科比较来看,阅读当年的很多 艺术批评的文章就不难发现,漆画现在在讨论的很多问题(包括漆画的民族性问题,漆画中材料与技术的问题,等等)都是国画、油画在80年代甚至更早的60年代 中就讨论过的问题,如果把这几类文章穿插开来阅读,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很多表明立场,探讨性问题的口吻似乎出自一位生活在60年代人的笔下。可见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现代漆画从某种角度上看,在其起步的前十余年中与现代艺术结合的不是十分紧密。以至于在漆画艺术语言本土化的发展方向问题上,有许多根本连艺术问题都谈不上的问题在干扰着人们的思想。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当时看来是坚持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包括把这种“独特”错误地理解 为本土语言在内,现代漆画并没有在实质上迅速地卷入现代艺术发展洪流。从另一个角度看,相对80年代中的青年漆画家,并不是对这种种变化视而不见的,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在他们的心理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漆画打着 轰轰烈烈的旗号,一路走进艺术阵营,漆画在一路高唱凯歌的同时似乎隐藏着某种爆发,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本土文化,漆画艺术语言本土化的发展方向何在的问题在这种轰轰烈烈的形式之下,在1994年至2004年这十年间才开始真正的得以讨论与解决。 究竟漆画艺术语言本土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什么?或者换个最基本的问题,什 么样的画是漆画,用漆做的画?《髹饰录》里的技法再现?本土文化的构筑与思考?一切一切都存在于直至今日这二十余年的探讨过程中。从80年代直至今日,现代漆画始终脱离不开艺术语言本土化需求。好多从80年代走来的主流现代艺术都曾经就这个问题产生过诸如此类的争论,那么让我们借着本土文化这个问题,认真思考一下,究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本土语言,从马王堆的漆画到汉画像砖,这些大都出自民间工匠之手,它们的魅力正在于原始性。它的稚拙、简括与纯真,就像人类的 童年一样,引起人们回首往事的惊异与沉思,但它们也永远地停留在那个时代。与现代文明遥遥相望的魅力在于时间、空间的遥远,这种时间、空间是无法打破的,是不能单纯依靠照搬与描摹来强行完成的。而80年代中期的部分漆画作品,正是试图在内容和形式上来“伪释”本土语言。也正如80年代关于油画民族性问题的争论一样,如果不能像其他已经走过或走的比较靠前的画种一样正确地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将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一种封闭状态中的强行传承,何以能成为现代人交流思想感情的语言?  
 
         漆画艺术语言本土化的发展前景应取决于现代漆画所处的文化属性和历史属性。漆画艺术语言本土化是对于东方本土文化的构筑与补充,漆画应该以何种方式来构筑与补充这种本土文化,单单凭用了漆的材料、技法甚至图案是不够的,如果一味地以架空的形式来强调漆画,那么无异于抓住了漆画的肉体,放走了漆画的灵魂,漆画连作为一门绘画种类的基本审美趣味也将丧失了。正确理解艺术的本质,注重漆画艺术语言的本土化,在内容上真正地构筑本土文化,才是漆画艺术语言本土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 臧小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  
 
人物志

关注莲福文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