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画发展需要“双重奏”
发布时间:2025-09-19 16:51:21    点击次数:30
寇焱.jpg
作者简介

寇焱 二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副主任,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漆画艺委会主任

近年来,中国漆画艺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漆画作品集中展示了当代漆画艺术在题材、内容、形式、语言和风格等方面的创新与突破。然而,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漆画理论建设滞后于创作实践的问题日益凸显。漆画艺术的发展,既需要创作的繁荣,也需要理论的指引,二者如同音乐的“双重奏”,缺一不可。

图片

陈国《天路——国槐绿》150cm×160cm 2024年

漆画艺术的繁荣首先体现在创作内容的广泛性上。从宏大的国家主题性叙事到百姓日常生活的微观描绘,漆画的表现范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例如,获得第四届中国美术奖评委会特别奖的大型漆壁画《长城颂》登上国家级的殿堂,开启了漆画的国家叙事新纪元。十四届全国美展漆画作品《夺冠》以中国女排夺冠比赛为国家叙事符号,通过漆画形式展示了女排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作品《天路——国槐绿》则以“复兴号”“拉林铁路”“少数民族群众”等图像,串起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国家建设新成果、新成就。而《国泰民安》则通过描绘白墙黑瓦的房子、白雪覆盖的院落、杂乱多样的物件以及家庭成员的不同活动,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情趣的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图景。这些作品不仅在题材上展现了多样性与深度,也使得漆画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既记录了国家的辉煌成就,也捕捉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点滴,展现了新时代社会的多元图景。

图片

张明远 《国泰民安》160x150cm 2024年

其次,漆画艺术的繁荣还体现在技法语言的多元化上。创作者们在材料技法和艺术语言上锐意创新,不仅挖掘传统漆工艺技法,还广泛借鉴国画、油画、版画等姊妹艺术的技法,形成了多元融合的趋势。例如,作品《我爱我家》在民生主题与时代审美的背景下,借鉴并融合了国画工笔的表现手法,将传统工笔技艺与漆性材料相结合,拓展了漆画人物造型的表现力。人物头发、五官、服饰等细节既传达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又体现了现代审美。值得一提的是,该作者的漆画和国画作品同时入选十四届全国美展,展现了其在漆画创作中对多元融合的艺术自觉。另一幅作品《秋岸藕丰》则在传统漆工艺技法(如撒粉、起皱、贴漆皮、罩金等)的基础上,借鉴了油画的艺术语言,人物结构、形体塑造和空间处理都显示出扎实的造型功底,准确地表现了挖藕人的瞬间状态,拓展了漆画在人物题材上的表现力。

图片

何志辉 《秋岸藕丰》 180x180cm  2024年

然而,在多元融合带来的繁荣背后,漆画艺术也隐藏着一丝危机。当前,许多创作者忽视了漆画艺术本体的深度思考,创作要素显得“多余”而非“多元”。在漆的强大“包容性”下,许多作品无限制地堆砌各种元素,成为材料的“展示板”,缺乏对技法和材料语言的精心选择与使用,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一些作品的效果呈现“溶合”而非“融合”,创作中常常借用其他画种元素,却没有转化为漆画自身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导致漆画独特的艺术风貌逐渐丧失。漆画的表现力似乎越来越强,但漆画越来越像国画、油画或版画,唯独不像漆画本身。漆画的边界变得模糊,创作也缺乏清晰的方向,这都与漆画理论建设的不足密切相关。

图片

刘文辉 陈聪景《我爱我家》190x155cm 2024年

漆画理论建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理论体系缺乏系统性。漆画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研究缺乏深入挖掘、梳理与总结,对创作主体的发展、艺术语言的特殊性和自律性、创作表现对象的拓展、社会功能的实现等方面缺乏整体性研究。一方面,漆画需要全面摆脱对其他画种图式的模仿与借用,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审美体系;另一方面,在当下多元融合的艺术探索趋势下,建立成熟的批评体系和法度,对漆画创作进行一定程度的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新时代,漆画艺术的繁荣发展需要加强理论建设,实现实践与理论的“双重奏”。漆画理论应围绕“材料语言、题材观念、创作群体、品评标准”四个维度深入探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漆画理论体系。只有通过理论的深入探讨,漆画艺术才能在技法创新的同时,保持其独特的艺术品格。这种“双重奏”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相互交融、相互激发的有机整体。创作实践为理论提供素材和灵感,理论思考为创作指引方向和提供支撑。坚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才能推动漆画艺术的“双重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推动中国漆画艺术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关注莲福文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