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瑰宝—漆画艺术与传承
发布时间:2025-09-19 17:04:10    点击次数:24
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杨国林.jpg
作者简介

杨国林 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说起漆画,肯定要从漆艺说起,中国漆艺的起点,藏在一张漆弓的纹理中,浙江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距今约8000年。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以漆防腐,以器载道,将生存智慧凝于器物。其表面斑驳的朱红漆痕,是人类最早驯服自然的见证。中国大漆艺术被誉为“东方瑰宝”。它以天然大漆(生漆)为主要材料,通过独特的技艺和审美理念,创造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作品,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匠心。

商周时期,漆器从实用迈向礼制。商代漆器常与青铜结合,纹饰狞厉,彰显神权;周代则赋予漆器“礼”的魂魄。《周礼》记载,漆觚、漆豆用于祭祀,朱红髹漆象征天地通灵。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出土的漆木鹿,身披云雷纹与凤鸟图腾,线条如风,将楚文化的浪漫与漆艺的精密融为一体。

战国至汉代,漆艺迎来首个巅峰。马王堆汉墓的漆器,历经两千年仍光泽如新,漆耳杯上“君幸酒”三字,让一杯一盏皆成礼器。唐代“金银平脱”技法,将金箔嵌入漆层,奢华如盛唐气象;宋代文人则偏爱素髹,以单色漆器诠释“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哲思。一只南宋素漆茶盏,色如夜空,静默中藏着禅意。

图片

杨国林《静·悟系列之五》

明清宫廷漆器极尽巧思:明代果园厂的雕漆,朱红漆层堆积如山,雕出花鸟层叠的仙境;清代扬州的百宝嵌,以螺钿、玉石、象牙拼出《汉宫春晓图》,一器一世界。而民间漆艺亦百花齐放——福州脱胎漆器轻若云烟,可浮于水面;四川雕填漆器以刀为笔,刻纹填彩,炽烈如川剧脸谱。

中国大漆艺术,作为延续数千年的国粹,不仅是工艺技术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器以载道”的独特表达。它的传承之路,既承载着古老智慧,也面临着现代挑战。

大漆艺术的精髓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材料哲学天然大漆采自漆树,每棵树仅年产200克漆液,需“割漆如割血”般珍惜。这种取材方式暗合“取之有度”的生态观。  漆液氧化后形成的温润光泽,历经千年不变(如马王堆汉墓漆器),印证了“材美工巧”的造物思想。工艺密码时间的力量一件雕漆作品需涂漆数百层,耗时数月才能雕刻,体现“慢即是快”的匠人精神。五感体验从漆器触手的温润到推光时发出的“沙沙”声,形成独特的感官语言漆器里的中国精神,礼仪之器周代“觚”“豆”等漆器用于祭祀,漆艺成为礼制载体;汉代“君幸酒”漆耳杯,将日用之物赋予仪式感。  文人雅趣宋代素髹漆器追求“清水出芙蓉”之美,与士大夫“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审美共鸣。民族交融唐代漆艺吸收波斯金银器元素,清代宫廷漆器融合蒙藏风格,见证文明互鉴。

1964年,漆画作品首次以“其他”类别参加第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的几代漆画家的努力和探索,到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终于作为独立画种亮相。在此之后,漆画创作活动不断繁荣、壮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涌现出一批批艺术质量较高的作品。作为中国大漆艺术的重要分支,既承载着千年漆艺的深厚底蕴,又融合了现代绘画的创新表达,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它以天然大漆为媒介,结合金、银、蛋壳、螺钿等材料,通过独特的工艺技法,创造出瑰丽深邃的艺术效果,具有诗一般的韵味。  

漆画是以天然漆为主要媒材进行的绘画创作,它属现代漆艺中的一部分,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漆艺中脱胎而来的。漆画使用的材料很多,但“漆’是其主要的物质载体,是漆画的灵魂,也是漆画有别于其他画种最为本质和基础的材料。同时正是天然漆的独特性质,使得它能够融合进多种材料,发展出多种技法。漆画的材料和技艺是漆画的物质手段,是构成漆画个性语言的基础。在材料上以金箔、银箔、蛋壳、螺制、牛角、骨片、金属片等应有尽有。从制作手段上来讲,绘、酒、贴、嵌、刻、磨、填、罩、堆、喷、划、晕染、皱、拍等.可谓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而最后一道工序——磨,则是漆画的“点睛’之笔。进而形成了漆画丰富而独特的艺术语言。

漆画创作最根本的任务,同其它美术品类一样,是要塑造纯真朴实的艺术形象和蕴蓄隽永的艺术境界。它具备表象与内在统一的形式美。由于漆画艺术材料的特异,工艺的变幻、手法的繁复,能造成非比寻常的特殊效果。但它又受到诸如工艺材料、制作等很多方面的局限,也正是这些制约构成了漆画艺术的生命和魂灵。漆画家只有努力用漆画艺术特有的肌理、光泽、质感去表现客观世界的物象,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应是生活的浓缩与升华,提炼与概括,追求简洁鲜明、朴实、高雅的特点,才能书写出“画在漆上的东方史诗”。

图片

杨国林《静·悟系列之一》

漆画独特的材质和独特的工艺所形成的独特的视觉美是漆画的魅力所在,是漆画的优势。日本著名陶艺家八木一夫说过:纯绘画是用颜料进行创作,而工艺美术是用工艺材料和技法去搞艺术创作。漆画之美,在于“藏”。它不追求油画的逼真或水墨的氤氲,而以材质本身说话,各色材料与漆的结合无不显得相得益彰。螺钿的晶莹,金箔的闪耀,蛋壳的素白,皆以不同的美感融入漆当中,各自绚烂又不显突兀。正如宋代素髹漆器,以极简对抗浮华,漆画亦在“少即是多”中抵达诗意——一幅以黑漆为底的蛋壳镶嵌画,寥寥数片白,便勾出雪落寒江的孤寂。漆画,是漆树流淌的血液,是时间打磨的光泽,更是中国人对“永恒之美”的追求。它的传承,不仅需要匠人的坚守,更需全社会的认知与珍视。正如漆画层层罩染后透出的深邃光彩唯有历经时间,方能见证真正的瑰丽。

在中国当代漆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莲福美术馆(厦门)作为中国首家以漆画为核心的专业艺术机构,通过系统性收藏、学术研究、国际交流与公共教育,成为漆画艺术生态建设的关键力量。从“守艺”到“创艺”的范式莲福美术馆的实践,超越了传统美术馆的展览功能,构建了“收藏—研究—创作—传播—产业”的全链条生态。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了漆画的“技艺基因”,更通过当代化、国际化表达,让这一东方瑰宝真正“活”在当下。正如馆长所言:“漆画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持续生长的生命体。”在传统工艺面临断代的今天,莲福的模式为中国非遗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让千年大漆,流淌进现代文明的血管。

杨国林  浙江杭州

2025.05.19

注:文章信息由作者提供。

文章收录于《鹏城春早 漆彩绽放——当代漆画名家作品邀请展作品集》



关注莲福文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