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现代漆画
发布时间:2025-10-21 08:44:05    点击次数:7
叶细致: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原二级巡视员、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jpg
作者简介

叶细致 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原二级巡视员、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

冯健亲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漆画文献论编》一出,如投石入深潭,涟漪广被。此书不仅勾勒漆画发展的轨迹,更为其列入当代艺术版图的席位,常被艺坛论者广为引用,做为某些作品的依据。然“现代”之名,其义幽深,不仅时间之谓,更蕴精神之变。中国现代漆画,正是在现代与传统激荡分野的深流中,淬炼其不可替代的实质品格。

一、 何谓“现代”?名之溯源与精神内核

“现代”一词,起源很早,可溯至十六世纪天主教革新的时候就有了。那时候,就把相信改革与革新的趋势叫做现代,因此现代与传统相对,成为“新”的代名词,成为“改革”同义语。迨至十八世纪启蒙思潮奔涌,考古进化论兴起,历史被视为线性进步的征途。“现代”遂被注入“进步”、“向前”的精魂。及至工业革命雷霆万钧,科技日新又月异,“现代”更与技术进步紧密相联,俨然成为“进化”的化身。综而观之,“现代”精神之精魄,无可置疑乃在其前瞻性,甚或前卫性——它始终以灼灼目光逼视未来,勇于对既成之规与僵化之序发起挑战。

在这前瞻性的烛照下,须对“现代”的三副面孔细加分辨:一是现代风格。此乃视觉语言的革新,形式的新变;二是现代主义 。此为一种系统性的社会文化运动与思潮,常伴以工业化、制度化的强力支撑;三是现代性 。此乃特定时代精神气质之弥漫,是生活经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在现代化浪潮下所呈现的总体氛围与内在体验。三者环环相扣,共构“现代”的宏大叙事,也为中国现代漆画艺术破茧成蝶的深层语境。

二、 形式之新声:现代风格的漆画表达

中国漆画由传统工艺向现代艺术的蜕变,其形式语言的革新是显著标志。此中,福建工艺美术重镇鼓浪屿,尤以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今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院)为先锋,厥功至伟。上世纪六十年代,该校慧眼独具,首开漆画专业之先河。彼时师生,如蔡克振、王和举、郑力为、陈文灿诸贤,包括后来再校的吴嘉全、陈金华、佘国华、苏国伟等中坚力量,都深研传统髹饰宝藏——镶嵌、研磨、彰髹、变涂诸法,然其旨趣已非复旧观。他们大胆挣脱器物附庸的桎梏,将漆艺升华为独立的架上绘画;更以现代构成法则重构画面,或强化平面装饰意趣,或追求抽象形式韵律,同时也深受越南漆画影响。其作品色彩或瑰丽明艳,或沉郁古朴;肌理或平滑如镜,或起伏峥嵘。此风既出,如春潮涌动,迅速席卷全国,蔚为“装饰风”漆画平光亮的大观。此即现代风格在漆画领域的鲜明彰显——以视觉语言的革命,宣告其与传统漆艺装饰母题及实用功能的分道扬镳。

三、 结构之力场:厦门现象与现代主义底蕴

现代风格的勃兴,不仅是艺术家个体才情的迸发,更深植于现代主义宏大坚实的社会结构土壤。厦门漆画之崛起,堪为典范。其成功绝非孤立的艺术事件,实乃工业科技驱动、制度理性协同之硕果,充满现代主义的行动逻辑。

主要体现在:一是科技与工业的推力。大型铝板的制作、大型交通工具的运输,大型公共空间的运用,极大拓展了漆画表现疆域与制作效率,使复杂、巨幅创作成为可能。二是制度性协同的合力。政府文化部门高瞻远瞩,政策扶持与资源投入并举,从机场、车站到人民大会堂等公共领域拥抱大型漆壁画,更由于漆画纳入全国美展而成为独立画种,直接推动中国美协在厦门创立漆画艺委会、创办全国漆画展、双年展、高研班等全国漆画活动;企业从漆料生产到漆画交易一条龙,敏锐捕捉市场脉搏,厦门莲福美术馆倾一己之力创办全国唯一的专业的漆画美术馆;全国高等院校,尤其是厦门工艺美院构建起完备的人才培育、学术研究、创作实践体系。此“政产学研”的理性协作网络,为漆画发展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三是平台与传播的助力。国家级展览平台,如全国美展漆画展区的设立、全国各地美术机构漆画陈列展、专题展、学术研讨会,如厦门莲福美术馆的国际巡展等市场化画廊体系以及国际交流渠道的建立,共同构筑起漆画传播、交流、交易的现代机制。

此般由政府、产业、学界、社会力量共同编织的理性化、结构化支撑系统,正是厦门漆画现象卓然屹立、辐射全国的现代主义内核。它超越了个体灵感的偶然,展现出一种系统化推进文化生产的强大力量。

四、 时代之气息:现代性体验与漆画的躁动

在现代主义所构建的理性结构之下,涌动着更为幽微而深刻的现代性体验洪流。这是一个时代的“气候”——由迅疾变革的生活方式、多元碰撞的价值观念、信息爆炸的思维方式共同酿造的精神氛围。置身于此大潮中的漆画家,其创作方向、探索方法、交流交易乃至生存状态,都被深深烙印。

首先是方向之惑与求索之勇。传统文脉如何承继?西方潮流如何应对?架上边界如何突破?漆画本体语言如何深化?此等诘问萦绕心头,驱动创作方向处于永恒的探索与调整中。其次是方法之变与实验之热。对综合材料的大胆并置,对数字技术的探索应用,对装置、影像等跨界形式的拥抱,都体现了方法论的急剧扩张与实验精神的炽热燃烧。第三是生态之繁与焦虑之生。艺术市场的勃兴带来机遇,亦催生浮躁;学院体系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交流频繁亦伴随文化身份认同的挑战。交流、交易、评价体系的纷繁复杂,使漆画家常陷于创作与生存、坚守与迎合、个体表达与公共期待的多重张力之中,焦虑感如影随形。

尤值称道者,厦门莲福美术馆对现代性的探索已先试先行,以民间之力擎举国策,携手中国教育战略学会、中国就业协会共织经纬,于海天交汇处寻破局之道,从而关注漆画教育走向和漆画专业毕业生就业!正是这种充满活力、机遇与挑战并存,甚至弥漫着躁动与焦虑的现代性“气候”,持续刺激着漆画创作的神经末梢,成为孕育新观念、新形式、新表达的不竭动力源。它构成了漆画现代转型中那不可见却无处不在的文化心理场域。

五、 创新之宿命:超越困境的薪火相传

在现代主义的结构支撑与现代性的精神氛围双重塑造下,“传承与超越”,已然成为中国现代漆画艺术与生俱来的基因特质与无可回避的历史宿命。现代生活的激流,将每一位漆画家都推向了追求原创的起跑线。

然而前路非坦途。一方面,平光亮的“装饰风”在普及之后,亦可能面临程式化、符号化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单纯追求技法翻新、形式炫目,易堕入“为创新而创新”的虚无之境,终致“技穷”。面对此双重困境,一味泥古不化、遁入传统之壳,绝非正途。真正的生机在于:以现代之眼,重新审视、深入开掘浩瀚的传统髹饰宝库,如秦汉漆器之雄浑、唐宋金银平脱之华美、明清雕漆之精微;以及广袤的民族民间艺术沃土,如少数民族漆器之瑰丽色彩与独特纹样,从中汲取超越性的精神滋养与形式灵感。这不是简单复古,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与升华。

中国现代漆画的正道,正在于此种“返本开新”的自觉:立足传统的深厚根基,直面现代的复杂命题,以不息的探索精神,一路披荆斩棘,不断突破既有边界,实现技艺与观念、形式与内涵的层层超越。唯其如此,方能令漆画艺术的薪火,在时代洪流中愈燃愈旺,代代相传。

六、 实质之归旨:开放包容与雅俗共济

综览中国现代漆画艺术研究、创作、教学、交流、交易的全貌,其“实质性”内核豁然朗现:

开放包容,是生命之源。这点与厦门这座通商口岸、特区城市的禀赋高度契合。现代漆画的生发壮大,正得益于对古今中外艺术精华的兼收并蓄,对多元材料技法的勇敢尝试,对跨学科思维的积极引入。其研究视野开阔,创作心态自由,教学体系兼容并包,交流交易网络四通八达。这种海纳百川的胸襟,是其永葆活力的根基。

雅俗共济,是活力之泉。漆画艺术天然秉有的材质与技艺,如大漆之深邃温润、金银箔之璀璨,反复髹涂研磨所生之独特光泽与肌理,赋予的高贵典雅之性。然其现代生命,更在于走出象牙塔,拥抱时代与大众。无论是探索抽象哲思的纯艺术漆画之作,还是装点公共空间的漆壁画、也包括融入日常生活的精美装饰,都体现了连接“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的非凡能力。发挥漆材质独特之美感与亲和力,令漆画艺术真正走入寻常百姓之家,是其普及与繁荣的不二法门。由此,其“走向世界”的愿景,亦将拥有最坚实的本土根基与最广泛的共同认知。

所以说,中国现代漆画艺术的实质,乃在时代激流中,以开放之胸襟重铸传统,以创新之勇气定义未来。其肌理深处,既流淌着大漆千年凝练的幽光,亦搏动着现代精神不息的脉动。当高贵典雅的材质禀赋与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相拥,当薪火相传的技艺智慧与雅俗共济的普世情怀相融,中国漆画便不再是幽居深阁的秘宝,而是照亮千家万户、辉映寰宇的东方明珠。这分野不是断裂之痕,而是凤凰涅槃的火焰;这实质不是凝固之态,而是奔涌向前的长河,需要引领,更要创造。漆液流动间,映照的既是华夏文明的基因图谱,亦是未来艺术的星图。

end



关注莲福文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