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资讯
中国漆画:从传统工艺到文化自觉的美学历程
发布时间:2025-09-22 12:01:12    点击次数:21
天津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胡本七.jpg
作者简介

胡本七 天津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委员,韩国檀国大学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博士。



中国漆画作为一门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的独立画种,其发展历程既是对八千年漆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现当代艺术本土化探索的缩影。从依附于漆器的装饰性纹样到独立成科的架上绘画,从工艺美术的实用属性到观念表达的当代转型,漆画的每一次突破都映射着中华大国粹厚重的文化自觉与艺术创新的互动轨迹。

一、历史渊源:从“器”到“画”的嬗变

中国漆艺的源头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浙江跨湖桥遗址出土的距今约8000年的漆弓与河姆渡文化的距今约7000年的朱漆木碗,印证了漆作为实用涂料的早期应用。商周时期,漆器纹饰已具备符号化特征,如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的彩绘残片以红黑几何纹为主,兼具祭祀与审美功能。至汉代,漆画一定程度上从器物装饰中独立,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车马出行图》以线描勾勒人物动态,展现了叙事性绘画的雏形;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漆绘衣镜”则绘有孔子及弟子肖像,成为现存最早的漆质人物画实物。唐宋以降,螺钿镶嵌、素髹等技法的成熟,尤其是宋代文人审美对“素以为绚”的推崇,使漆艺从宫廷奢华转向含蓄内敛,为现代漆画的美学转型埋下伏笔。明清时期,雕漆、螺钿等技法达到极致,但漆画始终依附于器物,未能形成独立审美体系,这一历史局限直至20世纪才被打破。

图片

胡本七《崇左的风景 》

二、现代漆画的兴起

20世纪初,漆画仍被视为漆器制作的附属工艺,直到 20世纪30年代,雷圭元、沈福文等留法艺术家将西方现代艺术理念引入中国,沈福文在四川省立艺专(今四川美术学院)开设漆艺课程,创作《金鱼盘》《飞天》等作品,首次以漆为媒介表现写实画面,打破“漆仅用于装饰”的固有认知。195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漆器专业的设立,雷圭元提出的"漆画三原则"——材料特性、工艺规律、绘画语言,为漆画松绑提供了理论支点。至20世纪60年代,以乔十光为代表的艺术家开始进一步探索漆艺的绘画性表达。乔十光在福建漆器厂实践期间,创新性地将铝箔粉罩漆研磨技法引入创作,通过控制研磨深度呈现色彩的明暗层次,使漆画获得类似油画的光影表现力,如在其作品《泼水节》中,乔十光在越南磨漆技法基础上,创造性地将蛋壳镶嵌与银箔罩漆形成的朦胧光晕结合,成为新中国漆画的里程碑。这一时期的突破性在于:工艺从目的变为手段,传统髹饰技法如变涂、堆塑、刻填等被重新解构,服务于画面主题的表达。

图片

胡本七《徽州·映像 五 》

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首次将漆画列为独立画种, 标志着其正式被官方艺术体系接纳。福建、江西、四川等地相继形成地域性创作群体,在继承传统髹饰技艺基础上进行探索。这一阶段创作题材逐渐广泛,艺术家们也开始挖掘大漆的本体价值,建构更具有现代特质的艺术语言。王和举的《鼓浪屿》和《老子出关》是福建漆画的较具代表性的作品。《鼓浪屿》通过蛋壳镶嵌和磨漆工艺,将鼓浪屿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完美结合,展现出宁静而祥和的氛围。《老子出关》则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和大胆的色彩搭配,突破了传统漆画的装饰性桎梏,展现出老子的智慧与超脱。王和举的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漆画的工艺美感,还通过现代绘画技法的融入,赋予了作品更丰富的艺术内涵。乔十光在《青藏高原》中,将占画面绝大部分的黑色色调与漆性沉稳、深沉相融合,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感暗藏其中,进一步丰富了漆画的视觉表达语言。与此同时,程向君等艺术家引入综合材料,将麻布、金属、陶瓷等媒介与大漆并置,在作品中构建出跨越古今的文明对话。此阶段漆画彻底挣脱工艺束缚,初步建立艺术身份,但仍在传统与现代、工艺与艺术的张力中寻找平衡。

图片

胡本七《月沼印象之一》

三、现代漆画创作的多元探索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漆画创作倾向于对本土文化符号的深度挖掘与材料语言的向外探索。如陈金华的《远音》、苏国伟的《花季》、汤志义的《渔舟飘至》,他们都将目光聚焦于闽南地区惠安女群体,将她们日常生活的瞬间作为绘画表现对象,通过生动刻画,展现了惠安女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身份张力,赋予漆画以人文关怀的温度,将地方记忆升华为了物质诗学。在材料语言的探索上,漆画家们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传统的漆画主要以天然大漆为材料,但在这一时期,许多画家开始尝试将其他材料融入漆画创作中,如天然木料、化工材料等。这些材料的加入,不仅丰富了漆画的质感和视觉效果,还为漆画的表现形式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唐明修的《锦衣系列》直接利用木料上的树洞进行创作,陈恩深、黄维中用化工涂料营造出天然漆难以达到的视觉张力。这些尝试突破了传统漆画的边界,使漆画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该阶段的探索标志着漆画从工艺美术向当代艺术的范式转型。艺术家在保持漆语言本体的同时,通过对文化记忆的创造性转化、材料属性的观念提升以及跨学科实验,构建起具有东方美学特质的当代艺术表达体系。

图片

胡本七《徽州·映像 七 》 

四、当代漆画的突破:题材与内容、技法的进一步融合与创新、文化自信与国际对话

21世纪以来,漆画创作大致呈现出三大转向1.题材与内容的突破:当代漆画在题材上更加广泛,不仅关注日常生活,还涉及国家建设、历史题材等宏大叙事。例如,程向军的《长城颂》以传统漆艺为根基,融合现代科技与艺术理念,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视觉化表达,也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象征,以宏大的叙事气魄展现了国家的辉煌成就,开启了漆画的国家叙事新篇章2.工艺技法的进一步的融合与创新:当代漆画在技法上实现了更加多元更加深度的融合。艺术家们将传统漆画技法与现代绘画技法相结合,如吸收油画的造型语言、中国画的工笔技法和水墨语言等,使漆画在人物结构、形体塑造及空间处理上表现出色例如杨佩璋的《心境》《远方》灵活运用铝粉刻线罩漆研磨的的绘画方式和制作工艺描绘人物形象,体现漆画在造型处理方面的深入和细致3. 文化自信与国际对话:当代漆画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展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并积极寻求不同国家文化间的对话,以漆画为桥梁,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的对比与交融,如莲福美术馆2024年所举办的“薪传与超越”国际邀请展最具代表性,集结中、日、韩、越四国艺术家作品。日本艺术家侧重漆的禅意表达,韩国作品注重几何抽象,越南漆画延续殖民时期的法式浪漫主义,这种跨文化比较凸显了中国漆画在“民族性”与“当代性”平衡中的独特路径。不仅如此,作为中国首家漆画主题美术馆,莲福美术馆通过系统性收藏漆画家漆画作品、举办学术展览,搭建漆画研究平台,不仅促进公众对漆画的理解,更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技艺的当代转化,为中国漆画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图片

胡本七《徽州·映像 一 》 


关注莲福文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