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向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漆画的研究需要观摹原作,品鉴漆语言魅力及趣味,莲福美术馆无异承担重要角色。在近十年以来莲福美术馆致力于漆画的研究收藏,为高校漆画教学提供实习参观研究的平台,成为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功德无量。漆画教学有它的特殊性,从组织教学方面来看,程序要比其他美术专业更为复杂。漆画课更重于实践,通过实践不断地使学生加深对漆画艺术语言的认识。在课程结构设置上,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从传统漆画表现技法的学习,到现代漆画技法的应用与研究,以及漆画艺术形式语言的探究,从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认识传统漆艺以及现代漆画的艺术审美价值。在技法课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学将技法课程贯穿于四年本科教学的不同阶段。在传统的漆画课程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全面了解传统工艺的方式,所涉及的漆画表现技法包括髹涂、描绘、镶嵌、刻填、堆塑、变涂等,从技法的种类和命名方式来看,传统漆画技法的教学与漆工艺装饰技法同源,具有较强的漆工艺装饰特征,对于学习漆画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技法往往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学习传统技法是学习漆画的重要途径,但是技法不应成为一种“套路”,在艺术实践中作者灵活掌握,要学会举一反三,并将传统的漆画技法很自然的融入漆画艺术表现体系之中。要使技法服务于漆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很自然地表达个人对漆画艺术的追求,技法虽然是漆画艺术表现的重要基础,但是在创作实践中,又不可唯技法论,把追求工艺趣味及表现技法作为唯一的创作目的,降低了漆画艺术的追求。
在常用的漆画技法中,第一类是髹涂,髹涂是指用漆单纯的颜色刷漆、研磨、抛光,通过工艺程序加工的严谨性以保证漆膜厚度,颜色不被破坏,这是漆画技法课程中最基本的技能性训练。虽然没有更深奥的理论性,但是它是作为漆画艺术及漆工艺最基本的表现技巧。第二类为镶嵌,镶嵌可分为蛋壳镶嵌及螺钿镶嵌,这是漆画最常用的表现技法。通过镶嵌课程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镶嵌的表现技法,例如蛋壳镶嵌、碳粉堆漆训练,在课程的安排上两者可以同时穿插进行。镶嵌技法是漆画艺术最常用的技法,在过去蛋壳镶嵌几乎可以成为漆画的另一个代名词。堆漆即用木炭粉结合漆堆塑纹样,在我们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把这个教学课程作为漆画教学的普及课程,在清华美院开设本科生及研究生的选修课。通过我们的教学手段,提倡学生在原有的技法上根据个人理解制作技法样板,可以根据图形、疏密、研磨、抛光等技术手段学习镶嵌的表现技巧,以及在漆画创作当中的应用。第三类为描绘,描绘即用漆直接描绘,也可以加入银粉等其他复合材料进行描绘,增加了漆彩绘的一些表现手段。第四类为变涂技法,变涂技法的课程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感强。变涂技法又可细分为媒介物起纹、工具起纹,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个课程举一反三创造性地学习漆画表现技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学生在充分做好课程准备的前提下,比较容易显现教学成果。第五类为堆塑,利用木粉、干漆粉、漆灰堆塑在平整的漆板上,堆塑部分高出画面,又分为线堆和面堆,线堆是在漆板上先用笔涂漆,再蘸木炭粉或其他材料;面堆即将材料堆出纹样的面,不讲究高低起伏,要注意纹样的轮廓变化,并用刀清理多余的漆粉。第六类为刻填,刻填的基本刀法源于版画技法,浅刻近似于铜版画技法,即在漆膜上用钢针浅划,刻完后再戗有金银粉。刻漆的另一种技法是深刻,传统漆艺又称为雕填,即先雕后填,填漆填彩。在较短的课时内可以完成学习任务,比较适用于漆画的选修课程。以上这六种表现技法是作为高校漆画教学的技法课程内容之一,这个课程的重点是全盘深入了解传统漆艺的表现技法,并通过此课程对传统漆艺有深入的了解。传统漆画技法课程是一个共享的漆文化资源,讲究条理性,这种技法的学习不需要更多的再创造,只要按照传统技法所约束的程序,材料配比完全按照专业规范进行操作,可以绘制出整齐划一的技法样板,是目前国内各个地区高校漆画技法课常用的教学手段。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漆艺专业的漆画教学,在传统漆画技法课程基础上又开设了铝粉造型研磨及木粉造型研磨。铝粉造型研磨是漆画艺术表现技法中最为重要的技法,通过铝粉材料的可塑性,利用刻刀以刀代笔的方法在铺好铝粉的漆板上进行造型的刻画,这种技法比较适用于表现写实类漆画创作。通过运用透明漆的渲染,以表现平面性漆画的虚实及立体空间变化,几乎现代漆画特别是人物题材的漆画离不开铝粉表现技法。铝粉技法的基本原理是借助铝粉的银色粉反光,使深褐色的漆增加一些表现层次及肌理,通过铝粉的特殊质地、铝粉的可塑性运用刻刀直接在铺好铝粉的漆板上进行造型的刻画,提高了漆画的绘画艺术表现能力。在国内大量的漆画作品中,几乎离不开铝粉材料,它是漆画艺术表现重要的材料之一,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木粉材料的工艺原理与铝粉材料十分相似,由于材料无成本,因为木粉是利用木工艺加工所产生的锯末为原材料,使用时将其筛成需要的颗粒大小。工艺技法的原理与铝粉十分相似,这个技法课程的特点可降低教学成本,特别是在漆画的应用方面具有许多优势。它可以作为大型的漆壁画材料,也可以作为小幅的漆画材料,由于它无成本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木粉材料的缺点是它不具有铝粉那样柔软的质地,缺乏铝粉的反射,比较适用于装饰性的色块表现。
以往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四年的本科教学即便是完全学习完传统技法,学生在日常的创作当中仍然十分困惑。由于传统的漆画技法每种技法都相对比较独立,学生在日常的创作当中很难将所学会的技法融会贯通,自如地应用到漆画创作中去。从漆画创作教学的初期,在进行技法小学的同时,要不断地通过一些优秀的漆画作品观摩启发学生如何进入漆画创作的状态。对于漆画的教学另一个难点由于高校的课程设置的教学课时往往十分有限,而漆材料的绘制及干燥的周期相对漫长而复杂,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如何完成教学内容,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诱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是作为教师必须考虑的因素。
天然漆的干燥也受季节的限制,特别是在北方的院校,必备的教学实验设施尤为重要,学生们需要在课上并利用大量课余时间完成漆画的学习任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除完成工艺实践课的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规范地使用实验室的设备,以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漆画的工艺实践课程看似比较平凡而普通,但是作为高校的教学如何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是要从点滴做起,通过平凡的劳作来训练学生专业的心理素质,对待专业的一种态度表面看没有高深的理论高度。在这些学习内容当中,对漆化学的材料及漆画工具的使用以及对漆材料产地以及精制漆的方法、制漆工具都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来完成,这些具体的教学内容也构成了富有特色的漆画教学。
漆画的创作课程不是一个孤立的,随着对漆材料以及漆画艺术语言的理解,还要解决学生对绘画艺术的认识以及掌握最基本的绘画造型能力,特别是由于漆画历史积淀相对于其他画种来讲历史较短,可参考借鉴学习的优秀作品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对漆画的创作课程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教学上,我们对漆画艺术的理解不是其他画种的简单移植翻译,是要建立在对漆的本体语言的认识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创作能动性,创造出真正符合漆画艺术语言的作品。这主要来源于学生长期深入的专业学习以及对自然、对社会、对美的感受。通过特定的漆画表现形式语言,创造出具有独特艺术审美价值的漆画艺术作品。我在教学中长期以来仍然提倡以手绘的方式完成创作手稿,数字图像只能成为创作素材的辅助手段,因为通过人的手绘的过程才能够显现出作品的真正的艺术价值。只有通过手绘的方式,才能创造出极具个性化的作品来。无论在抽象漆画或写实和装饰性漆画的创作过程,手绘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国内的大多数漆画作者已习惯了用数字图片完成创作,其导致的结果是造型语言单一机械,难以在作品中感受到作者心灵活动的轨迹。
漆画是材料与工艺结合的产物,是以材料为界定的一个画种,虽然它可以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形式、手段,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画种,还是要强调专业的特性。漆画不是其他画种的翻译、变体,它应该有独立画种的面貌。漆画艺术的特殊性表现在这一画种的专业性上,专业性除应具有的绘画艺术修养之外,漆画更多的是体现在对材料的驾驭能力以及作者生理上对漆材料的适应能力(抗皮肤过敏能力)。漆材料的构成有它的特殊性,它是一个活的生命体,它是由水分子、树胶质、漆酶等物质组成。天然漆的材料始终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颜色的还原也相对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驾驭漆的材料掌握漆性是需要漆画家长期的艺术实践经验的积累。造就一个职业的漆画家相对于其他画种相比过程漫长而复杂,也需要作者有足够的勇气去应对漆酶对人身体皮肤过敏反应。正是由于漆画作者不断地尝试与征服漆的制作过程所引发的瓶颈,通过人的手工制作漆画的视觉效果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材料本身的魅力。漆的天然属性厚重而深沉,漆的半透明近似于琥珀色,随着时间改变,使埋藏在漆膜下的色彩散发出诱人的视觉效果。很多初次学习漆画的人抱怨漆材料不能像油画那样能够表现出丰富的色彩,这是由于对漆画语言的构成本质认识不清,这种局限性恰恰是漆画的特点。
早期的中国漆画艺术语言的表现体系一直在传统漆工艺范畴中,其审美标准也是延续着传统漆艺的标准,似乎使用了这些套路才是正宗的漆画,因此长期以来漆画给人的印象是传统漆工艺的附属品,还没有真正从传统漆艺中独立出来。20世纪九十年代,也有漆画新锐曾提出“漆画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否革掉工艺美术的尾巴”。那么对于漆画来说,工艺美术始终与漆画形影不离,因为漆材料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很自然地会让人们将漆画定位于工艺美术品。漆画要不要与工艺美术脱钩?要不要走综合材料绘画之路?这涉及对漆画艺术语言本质的理解。在多元的文化相并存的时代,我认为漆画的发展要以开放的姿态允许更多的漆画家进行艺术实践探索,因为作为艺术家的视觉经验,就是要建立在反复失败及成功的经验中,并从中不断获取对这一画种专业语言的认识。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也是在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并对原有的既定的艺术创作经验不断地怀疑,筛取有价值的部分,逐渐形成具有个性化符合这一画种艺术规律的表现体系。对传统漆艺历史的认识,是随着艺术家艺术探索与实践不断地加深对传统漆艺术的理解,从学术角度上看,特别是在漆画发展初级阶段,我们不能鼓励对传统漆文化简单的否定与肯定。从一个画种发展的初期到成熟,实际上是要经历很漫长的探索和演进。现代中国漆画至今才走完六十余年的历程,它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探索,它的空间非常广阔,从这一点上也反映出漆画能够吸引更多有志于献身漆画艺术事业的后辈力量进行探索,使漆画通过众多人的努力逐渐地走向成熟。重新构建漆画艺术语言,是时代审美的需要,是漆画艺术发展的必然。
漆画是漆与绘画结合的产物,它还处在一个发展过程阶段。漆画家的绘画经验来源于多方面,过去漆画艺术是简单的挪用传统的漆工艺技法,是技在先艺在后,先想到一个技法再将技法移植到表现内容上,重技轻艺是漆画队伍普遍存在的现象,当然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作者娴熟的技巧及对材料的驾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是实现作品艺术追求的保障。艺术技巧是漆画创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又不能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目的。由于漆画家长期与漆相守,整日厮磨,长期的劳作使其缺乏对绘画艺术的敏感,把传统漆艺表现技法直接挪用在漆画创作上,习惯概念式的去表现对象。这对组织教学工作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制作过程周期过长,短时间内看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教学的对象长期处在一种对绘画艺术迟钝的状态。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要通过具体的专业教学手段,除教师的示范作用之外,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创作实践课程,直接参与到漆画创作中来。
漆画的历史以及材料的特点是它与生俱来的具有装饰意味,漆膜的华美、含蓄、厚重、肌理等诸多因素构成了它的视觉语言特色。那么在漆画的创作过程中,画漆画和做漆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画漆画的创作思维更加活跃、更自由,它追求的艺术目标并不是以传统漆艺为标准,是通过作者专业探索寻找个性化的表现语境。画漆画的过程当中,其中也离不开制作,但这种制作已经脱离了传统漆工艺的装饰范畴,它更加顺应材料的表现规律,打破了原有的技法套路,呈现出极具个性化的表现手段,能够自然的有机的与作品的内容形式统一起来。做漆画是以传统漆艺装饰技法为参照系,直接地挪用传统漆艺装饰技法,强调在画稿初期(以往称为“漆画设计”)先掌握传统的技法再将技法组装到漆画创作稿中,这种作品从表面特征上来看具有专业的特点,但往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束缚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影响了学生创作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在继承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上,始终困扰着漆艺的教学,面对初学漆画创作的学生,如何将他们从最初对漆画专业的“无知”到“有知”,是要利用高校漆教学的平台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到专业的状态。
在“漆”上下功夫仅仅是塑造一个漆艺家,在漆和画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培养出漆画的专业人才。在高校的漆画教学中,除完成漆材料、漆技法、漆画创作等专业课程之外,还要提高学生综合的艺术修养,如绘画的造型能力、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当今的社会资讯交换非常丰富,信息的来源渠道也是多元的,传统类型的课程面临着现代科技发展的冲击,漆画作为一个专业的教学,与其他传统绘画一样,要应对社会环境对教学的不利影响。特别是目前的学生是处在一个资讯极为丰富的时代,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其中大量来自网络,对艺术的表现兴趣点也发生裂变,用传统的标准去评价一个课程或者一个学生似乎显得十分脆弱。漆画的基础是建立在传统漆艺之上,从我们的教学内容上来看,往往脱离于我们这个时代,特别是在青年学生当中,他们思维活跃,但有时候往往又缺乏一定的艺术鉴别能力,所以高校的专业教学以及公共课的教学,应当是一个整体,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图像的手段主要是依靠数字技术,数字艺术获取的便捷,也带来了对绘画艺术不敏感等问题。很多学生在课上从网上下载一个图片直接拿来进行漆画的“翻译”,丧失了个性化捕捉和表现对象的机遇,因此在很多展览当中,我们很难看见能够触动心灵的作品。正是由于大量的数字图像的介入,降低了以手绘形式出现的绘画艺术感染力,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还是要不遗余力地提倡学生感受自然的能力,通过基础课程训练学生专业的造型能力以及对自然对美的洞察能力。另外要系统地学习和了解掌握中外艺术史的脉络,通过对艺术史的了解和学习,明晰个人的创作方向,并能够借鉴汲取其他画种的创作经验,当然这种经验不是直接的挪用,是一种心理的修炼。
高校的漆画专业教学,既有师傅带徒弟的特点,又高于作坊式的学习方式,以往我们在论证高校教学的时候,往往贬低艺术院校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特别是漆画艺术课程偏重于手工艺术的学习,更多的是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漆画的教学具体到对材料的鉴别、工具的加工、漆画绘制方案的选择等等,既有专业的理论性,但更多的是“师傅”的个人经验的专业引导。所以对于漆画专业的教师首先应当长期在漆画专业上积累丰富的创作经验,通过个人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热爱本专业的学习。各地高校的漆艺教学虽然开设了课程,并招收了专业的学生,一个学科的建立以及教学经验的积累也需要众多人的一起努力,也需要各高校主管教学领导的理解与支持,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道路。
长期以来我对中国漆画发展现状一直有一种不满足感,在我看来“漆材料”仅仅是一个媒介而已,而我更看重漆媒材本身所透出的独特视觉艺术审美效果。我认为漆媒材就像水墨画的水与墨一样,它的基本视觉特点是黑与白,墨分五色。水墨画发展到今天,它始终没有偏离传统水墨对它的影响,但是艺术观念在不断地更新,笔墨当随时代,但材料也在变化。从传统的手工研磨的松烟墨到现在的化学合成墨汁,已经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以选择,人们一直围绕着笔法墨法进行研究,始终没有偏离这个大的专业范畴。水墨画与漆有很多相像的地方,漆的最基本的颜色是黑褐色,它的材料语言个性非常强,我们在提倡天然漆的优势是除了它的环保材料耐久,更重要的还是天然漆所呈现的视觉审美感受,是其他材料难以替代的。合成漆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漆膜干燥快,操作简便,颜色近似于天然漆,我们暂且把它看成“化学合成墨汁”,无论天然漆还是合成漆都应当顺应以暖褐色为基调的画面,这是一个漆画视觉符号的原则。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我提倡的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在坚持提倡使用天然漆教学的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其他的材料,当然这是在不丧失漆画本体语言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学研究。因为对于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他们通过专业去谋求生存的渠道应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在有专业创作条件的情况下,提倡使用天然漆。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延续漆画的未来发展。
重构漆画艺术的表现语言,已经不单单是技术应用上的改变与否,它更涉及了漆画艺术评判标准问题。漆画是从传统漆艺术中走出来的画种,传统漆艺术不但给漆画提供了底蕴,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漆画发展带来羁绊。我想一幅漆画作品不仅因为漆工艺上的完美,更要从绘画本质上提升它的审美品格。工艺技术的完美也不是一种简单化的理解和应用,漆画艺术的样式应该是一种多元的、开放的,只有这样漆画才能够真正健康地发展。从绘画的角度来看,笔触、肌理、线条、黑白灰关系、节奏、韵律等等,均是作品的构成元素,都要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语言的构成直接影响到作品精神层面的传达。而绘画的艺术形式和语言的构成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代审美的影响而改变的。对于漆画而言,虽然它具有浓厚的工艺属性,但依然不能将其工艺抽取出来,作为作品的评判标准,而简单地、直接地挪用传统漆艺中的工艺标准去评判漆画作品更是不可取的。也就是说,漆画作为一种绘画,应该建立起自己的艺术评判标准。我认为现代漆画的发展,关键在于漆画作者审美观念的转变,只有在审美观念上修正原有的评判标准,才能从漆画创作“唯材料论”“唯技艺论”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才能引导学生回到对绘画本质的探讨之中。
注:文章收录于《鹏城春早 漆彩绽放——当代漆画名家作品邀请展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