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资讯
观物——漆艺术策展的意义生产
发布时间:2025-10-09 09:05:40    点击次数:11
作者简介

邱志军 福建省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艺术委员会委员

宋代理学家邵雍在《观物内篇》中指出:“以天地观万物,则万物为物;以道观天地,则天地亦为万物。” 其所提出的“观物”,是一种摒弃主观偏见,用以认知万物存在依据、运行规律及本质特征的认知方式。邵雍将“观物”划分为“以目观物”“以心观物”“以理观物”三个递进层次,主张通过感官观察事物,进而依托情感体验,最终达成理性认知的高度,强调从表象到本质的认知升华。其构建的一种超越主观偏见的哲学观照方式,对艺术创作与策展理念的方法论提供了重要启示。漆艺术作为一门兼具深厚历史底蕴与独特材料特性的艺术形式,如何突破“工艺美术”的固有认知,使其从“髹饰技艺”升华为“观念表达”,探索创作路径与思考方向,是当前漆艺术发展的核心命题。“观物”则为当代漆艺术的创作与研究提供了另一种视角。策展作为当代艺术生态中的关键实践方式,不仅能够系统串联漆艺的历史脉络,进而全面审视漆艺术的发展轨迹,更能通过主题策划、空间叙事与公共介入,重构漆艺术的创作逻辑与观看方式。我们在尝试提出一种基于“观物”的漆艺术策展思维方法论,并通过分析具体策展案例,进一步论证策展不仅是漆艺术从传统走向当代的转化媒介,更是一种“观物”方法的实践。它使艺术家、策展人与观众共同进入“以理观物”的认知层面,从而推动漆艺术在观念、材料与空间三个维度的创新,为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当代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一、历史叙事的策展建构:漆艺术传统基因的当代转译

漆艺术作为中国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材料特性与工艺体系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范式与技术谱系。浙江良渚博物馆策划的“不朽——中国漆艺术五千年”展览(2023年,以下简称“不朽”)使得大漆的材料特性与工艺体系得到全方位呈现。展览系统性梳理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至近现代的漆艺发展脉络,同时纳入当代漆艺术家唐明修的实验性创作,构建了一个兼具史学纵深与当代反思的展示框架。这一策展实践实现了对漆艺术物质性与文化性的双重揭示,并通过“历史叙事”的策展逻辑,为当代漆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方法论层面的启示。

(一)传统审美基因的当代转译

展览以大漆经典的“红黑配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纹饰象征体系”为核心线索,阐释了中国传统漆艺的经典审美程式。这一视觉范式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楚式漆器,其文化内涵在明代《髹饰录》中已被系统记载,形成“朱画其内,墨染其外”的礼器传统。二者结合形成极具辨识度的视觉语言,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审美基因对当代创作者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尤其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新表达提供了思路。唐明修的《山水》将红黑配色与抽象艺术相融合,以红黑基底结合大漆剥落的自然纹理和物性特征,将传统视觉符号转化为抽象表现主义的当代语汇。这种转译不仅体现了“技术记忆”的创造性继承,更通过材料物性的当代诠释,实现了从“装饰工艺”到“观念载体”的范式突破。

邱志军:观物——漆艺术策展的意义生产1207.png

《山水》唐明修

(二)古今并置的语境生成

“不朽”展览通过“空间蒙太奇”的展陈设计手法,将古代漆器与当代漆装置并置展陈,成功构建了“古今对话”的创作语境。这种策展策略打破了线性时间轴,构建起“跨时空对话”的阐释场域。在这一语境下,传统工艺的连续性与当代创新的多样性得以充分展现。展览中的司马金龙漆屏风的“绘刻同构”技艺与清中期以来脱胎漆器的“拍敷薄料”技法均为传统工艺的典范,展现了古代匠人对材料极限的探索与技术高超的驾驭能力。而唐明修的当代漆装置则通过多元化的媒介融合,体现了现代艺术家对传统工艺的重新诠释与突破,同时赋予作品观念性的隐喻,回应传统漆艺“器以载道”的哲学内核。这种并置不仅直观展示了漆艺从实用器物到观念表达的转变过程,也通过“物”的在场性激发了观众对“工艺本体论”的深入思考。“不朽”展览的案例运用策展的历史叙事功能成功解构了大漆艺术中“工艺—艺术”的二元对立,使其在传统基因的转译中实现当代性建构。

二、主题性策展的导向功能:漆艺术的当代文化实践与技术伦理重构

当代策展研究学者保罗·奥尼尔(Paul O'Neill)指出,主题性展览已从“展示容器”演变为“意义生产的实验室”。这一理论视角为我们分析漆艺术策展实践提供了重要框架。阿德里安·乔治(Adrian George)也强调当代策展的“实验性”和“过程导向”。本部分将以2014年"海峡漆艺术大展"和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变·通”为案例,探讨主题策划如何通过文化认同建构与技术伦理反思两个维度,引导漆艺术创作的时代转向。

(一)文化共同体的策展建构:以“海峡漆艺术大展”为例

2014年由福建省美术馆承办的海峡漆艺术大展,通过“同根同源”的主题设定,构建了一个跨地域的文化对话场域。这一策展主题不仅为两岸漆艺创作者提供了交流平台,更在深层次上强化了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来自福建与台湾的作品共同展现了漆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历史积淀,同时也体现了其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表达。展览将福建传统脱胎漆器的“印锦”工艺与台湾受日本文化影响而呈现的“莳绘”技法并置,展现了漆艺在不同地域发展中的多样性与共通性。这种主题性的策展方式不仅促进了创作者之间的对话,也为观众提供了理解两岸文化关联的独特视角。参展艺术家通过大漆的流平性与金属粉的折射效果、蛋壳镶嵌的明暗转折等方式对福建土楼与台湾原住民图腾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不但实现传统符号的当代性转译,更演绎了异质文化符号系统间的意义重构过程,实践了符号学家尤里·洛特曼(Yuri Lotman)的“文化转码”理论。这种处理既避免了民俗学的简单挪用,又建立了文化记忆的视觉锚点。

邱志军:观物——漆艺术策展的意义生产2305.png

海峡漆艺术大展展览现场

(二)技术伦理的策展思辨:以“变·通”三年展为例

湖北美术馆举办的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以“变・通”为主题,围绕“变革与通达”的核心概念构建了漆艺术的当代技术哲学讨论框架。在技术杂糅的实践探索上,展现了3D打印胎体与传统髹漆的结合的方式,这种“数字工艺”的尝试重新定义了“匠人”概念。激光雕刻技术的引入使得纹样设计更加多样化,能够在保持漆艺本质特征的同时呈现出更为细腻的视觉效果,实现了宋代“格物”精神在数字时代的延续。这种在传统工艺中植入跨学科基因的方式,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也是对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的一种尝试。艺术家们得以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推动漆艺在当代语境下的进一步发展。在材料伦理的生态哲思上,环保主题作品的呈现尤为引人注目,充分体现了大漆“天然环保”的特性。这些作品不仅是对生态焦虑的一种回应,也是对漆艺材料本身的深度挖掘。此外,艺术家们还通过大漆的耐久性与黏性,探索其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潜力,从而进一步拓展其艺术表达的可能。

邱志军:观物——漆艺术策展的意义生产2744.png 

《大漆“鞍—椅”》

三、跨媒介展陈的范式革命:漆艺术的后工艺转向与感知重构

当代艺术理论家尼古拉斯·伯瑞奥德(Nicolas Bourriaud)的“后生产”(Post Production)理论指出,当代创作的核心已“原创性生产”转向对现有文化形式的挪用、重组和再语境化。这一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漆艺术的展陈创新提供了关键视角。在当代漆艺术创作中,新媒介的应用为艺术表达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一)感知系统的技术重构:以“问漆”为例

“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知识和信仰的影响。”视觉艺术作品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使观者获得感知与教育。在福建省美术馆策划的“问漆——福建省美术馆馆藏漆艺术作品展”展览中,通过不同技术路径重构漆艺术的感知维度。一是交互装置的认知转向,互动漆艺装置的引入使漆艺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并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体验。黄子昕《时间滴落》系列装置,将“漆”字的拆解与影像中的漆树滴落漆液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肃穆氛围,并引导观众将呼吸频率与漆液滴落速度同步。这种处理超越了传统漆艺的视觉中心主义,实现“身体图式”要素的介入,构建起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Wolfgang Welsch)所倡导的“多感官审美”场域。二是虚拟现实的工艺祛魅,通过VR还原漆艺制作过程、三维建模还原“漆膜氧化聚合”的分子级变化过程等方式,解构传统工艺中“师徒相授”的神秘性,将技术知识转化为可共享的视觉认知。

 邱志军:观物——漆艺术策展的意义生产3352.png

创作时间:2021年尺寸:500×500×825cm《时间滴落》黄子昕


(二)物质主义的展演实践:以“弥散”为例

由福建省美术馆、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当代漆艺术中心共同主办的“弥散——中国当代大漆艺术展”呈现了多元、跨界、实验、创新的精神,聚焦“物质能动性”的讨论,对漆艺创作者的材料选择与创作思路产生了深远影响。展览中的作品通过将大漆与金属、木材、玻璃等现代材料相结合,拓展了漆艺的表现领域。传统的漆艺创作通常以大漆为核心材料,辅以蛋壳、螺钿等天然辅料,形成固定的材料体系。展览中亚克力、铝板等现代材料的引入,打破了这一传统定式,激发了创作者对新材料的探索热情,有效推动漆艺从传统工艺向当代艺术的深度转型。汤志义的漆艺术作品《盾-1》是一件融合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的精彩之作,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展现出深邃的内涵。作品最鲜明的突破在于对材料关系的重构。铝板作为工业时代的材料,以其坚硬、冰冷、均质的物理属性,与大漆(天然、温润、富有呼吸感的生物材料)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反差并非简单的材质叠加,而是一场“应力”的动态平衡——铝板的“硬”与大漆的“柔”、工业的“理性”与手工的“感性”、敲打痕迹的“直白”与漆层的“含蓄”,在作品中形成相互拉扯又彼此驯服的张力。作品中抽象的形式和丰富的肌理,还可以被看作是对时间和生命的隐喻,时间的流逝在生命中留下了无数的痕迹,而我们正是在这些痕迹中寻找着存在的意义。同时将不可见的化学反应转化为空间叙事要素,更好地融入当代艺术语境,与观众建立更为紧密的情感联系。

邱志军:观物——漆艺术策展的意义生产4029.png 

汤志义《盾-1》2019年

四、策展中的公共性重构:社会赋权与文化治理功能

托尼·本尼特(Tony Bennett)提出的“展览复合体”理论揭示了现代博物馆、展览会等展示机制如何与知识生产、权力运作和社会治理紧密结合。当代漆艺策展通过日常生活审美化、城市空间介入和文化记忆再生产三重机制,实现从艺术展示到社会参与的范式转换。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文创策略

策展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不仅通过展览内容呈现艺术作品,还借助文创产品的开发将漆艺引入日常生活场景。“不朽——中国漆艺术五千年”推出一系列兼具实用性与审美价值的文创产品,如咖啡中古代漆器图案的拉花、大漆书签、印章等,既保留了漆艺文化可辨识度,又符合现代设计伦理,满足了现代消费者对个性化、高品质生活用品的需求。此外,文创产品的推广还强化了漆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使其从展厅走向公众的日常生活空间,从而实现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与发展。将大漆从“博物馆藏品”转变为“生活美学符号”,是策展人在推动漆艺融入日常生活方面的重要贡献之一。这一过程不仅依赖于文创产品的开发,还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展示与叙事方式,使公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漆艺的美学价值与文化意义。通过策展理念的引导,漆艺术逐渐摆脱了“珍贵艺术”的固有印象,转而以一种更加亲民、多元的面貌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为现代生活注入浓厚的文化气息。

邱志军:观物——漆艺术策展的意义生产4613.png 文创产品

(二)城市空间的漆艺术介入

策展在推动漆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漆艺术以漆艺术壁画、装置等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公共艺术实践。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景观,还为公众提供了与漆艺互动的机会,从而拉近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距离。如程向军老师的《长城颂》对漆艺术发展本质上是一次“破界”与“立标”:在艺术上,它突破了材料、尺度、语言的边界,为漆画的当代性探索立起了技术与形式的标杆;在文化上,它重塑了漆画的社会角色,使其从“技艺传承”升华为“文化载体”与“精神符号”。这种双重突破不仅推动了漆画自身的发展,更为中国传统工艺在当代的转化与传播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范本。漆艺术的空间介入以其独特的材质特性和造型语言,为城市公共空间增添了视觉冲击力与艺术感染力。

邱志军:观物——漆艺术策展的意义生产4957.png 程向军《长城颂》漆画 2021年

小结

在漆艺术从传统工艺向当代观念表达转化的过程中,策展作为关键媒介,以历史叙事、主题引导、跨媒介实验及公共性重构等多维路径,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创作—展示—接受”方法论体系,完成“以目观物”“以心观物”“以理观物”三个递进层次,使得漆艺术能够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文化价值。在历史维度上,策展通过古今并置的叙事策略,解构了“工艺—艺术”的二元对立,实现了传统审美基因的当代转译;在文化实践层面,主题性策展以文化认同建构与技术伦理思辨为导向,推动漆艺术介入当代社会议题;在展陈范式上,跨媒介技术的引入重构了漆艺术的感知系统,促使其从物质性创作转向后工艺语境下的观念表达;在公共性层面,策展通过文创策略与城市空间介入,使漆艺术超越展厅限制,成为社会赋权与文化治理的有效载体。

未来大漆艺术研究可进一步聚焦策展机制与漆艺术创作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尤其关注数字技术对漆艺创作逻辑的深层影响,以及全球化语境下地域性漆艺文化的策展表达策略。此外,漆艺术的社会功能与公共教育价值也需要进一步强化:通过加强与社区、学校等机构的合作,策划更多贴近公众生活的展览与活动,以推动漆艺术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发挥其在文化传承与美学普及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其在传承传统的同时,持续回应时代的挑战与需求。

注:

邵雍著, 郭彧整理. 《皇极经世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王春辰.《当代艺术策展: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

 ③英)阿德里安·乔治《策展人手册》[M]. 北京: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7.

 赵毅衡.《文化符号学》[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王春辰.《后现代之后:当代艺术理论的前沿》[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⑥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李军.《博物馆与权力:现代性、治理与文化政治》[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END



关注莲福文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