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资讯
见思中国当代“大漆现象”
发布时间:2025-10-09 10:29:02    点击次数:15
王向阳.jpg
作者简介

王向阳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南昌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当代漆画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流深的转变。这种以天然大漆为主要媒介的绘画形式,在近百年间逐步摆脱了工艺美术的附庸地位,实现了从“器”向“艺”的本体性跃升。在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持续探索中,漆画不再局限于传统审美框架,在观念表达、语言建构和审美取向等层面实现了突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与活力,由此形成了独具辨识度的“大漆现象”。这场变革不仅是媒介语言的更新,更是一种文化姿态的重申:当代艺术如何从本土传统中激发活力,构建具有民族根基与当代表达力的体系。

这一变化首先体现在创作观念的解放。过去,漆画往往受制于工艺美术的技艺逻辑,强调工法传承与装饰效果,艺术家在其中的主体性表达被悬置。当代创作者则打破这一桎梏,将大漆由工艺材料转化为思想载体,释放了更为自由而富有张力的表现空间。技法在创作中退居次位,艺术家的精神诉求与内在观念成为构建视觉结构的核心。这一转向不仅刷新了漆画的创作逻辑,也标志着漆画开始以艺术的方式进入更深层的文化讨论。

在语言层面,当代漆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与实验性。艺术家不断拓展大漆材料的表现可能,结合传统技法的演进与再造,使媒材本身的质地与时间性转化为独特的视觉语汇。大漆的可塑性、可磨性与生成性,不再是技艺控制的对象,而是与创作者建立对话的存在者。当代漆画由此脱离了对传统样式的模仿,转向对媒介潜能的深度发掘,进而建立起区别于传统漆艺与其他画种的语言体系。漆画的语言之“成熟”,即在于其媒介特性由“物性”转化为“心性”时所获得的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105王向阳《无知的延伸之二》尺寸:40×60cm《盛世髹象》——福州大学中国漆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作品展.jpg

王向阳《无知的延伸之二》

与此同时,漆画的审美维度也实现了质的拓展。其价值已不再依附于技艺精度与形式完美,而是源于材料、技法与观念三者的有机融合。传统漆艺中对“平光亮”的标准化追求,被更为多元的美学取向所取代。粗与细、残与整、平与立等形式对立,在当代表达中达成审美张力的平衡。更重要的是,漆画开始承载时间、生命、自然、记忆等抽象命题,展现出哲学式的深度与诗意。材料与时间的交互孕育出“大漆的物性智慧”——一种经由生成、沉淀与变化所形成的质感之美,这种智慧为艺术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路径,使视觉语言具有了精神穿透力。

从历史视角看,“大漆现象”并非偶发,其根源在于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是当代艺术文化自觉的集中体现。艺术家们并未盲目追随西方语境,而是回归本土资源,寻找创新的文化逻辑。这一趋势也获得了画廊、艺术机构与公众的广泛响应,艺术博览会中的漆画专题展逐步扩大了其影响力,推动漆画走出小众,进入当代艺术主流视野。收藏界的关注同样促成了良性循环——市场的升温反过来激发了艺术家的实验热情,使漆画逐步摆脱边缘地位,成为艺术生态中不可忽视的存在。随着新一代艺术家的加入与跨媒介合作的深化,漆画在形式与思想上的拓展空间仍在持续扩大。

八千多年的文化沉淀赋予大漆深厚的历史内涵,而当代艺术家的创造性实践则激活了这一传统的当代生命。“大漆现象”证明,传统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亟待重建连接方式的张力场。漆画的未来不仅依赖于其媒介魅力,更在于它示范了一种文化创新的路径——尊重材料属性,以观念为引,以技法为桥,使古老的媒介讲述当代的故事。在全球化语境中,这正是中国艺术确立自身文化身份的关键突破口。

END



关注莲福文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