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资讯
刍议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的当代抽象漆画的“形状”(下)
发布时间:2025-10-24 15:32:40    点击次数:1
张健.jpg
作者简介

张健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

五、抽象漆画“形状”的意蕴

对抽象漆画的探讨,不仅是有关本体语言的“显性”“形状”与“隐性”“形状”的认知,更要探讨其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诸如关于抽象漆画的艺术批评、审美意义,以及抽象漆画的未来发展趋向等。

抽象漆画的发展需要艺术批评的介入,长期以来,中国漆画自身批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核心问题在于对漆艺术语言的解读不够准确,对漆画的解读不够深入,造成在漆画评论中没有自身标准和体系,或是参照工艺装饰画体系,或是中国画体系,亦或是参照油画体系,也造成在认知层面常说漆画像中国画、像油画等状况的产生。从本质上讲,漆画的艺术批评应该注重绘画特性和画面情感精神的传递,即使会有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但内在逻辑必须有漆画特色。抽象绘画作为漆画的表现类型之一,应遵循此类的批评原则。

图22 苏星《漆言片语》.png

图22 苏星《漆言片语》

抽象漆画的批评要注重本体民族语言的建设,注重从色彩体系的构建,画面空间的构成,内容主题的丰富,审美体验的延展,以及非限定的艺术观念等核心要素上系统探讨,注重中国抽象漆画民族意蕴和民族精神的表达。民族文化题材的抽象漆画,不仅展现出了深邃的内涵和强烈的社会意义,还融入了扎根于民族文化中的符号和象征,并通过抽象的形式和符号的再创造,弘扬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精髓,以及中国社会的情感和价值观。如沈克龙对山水笔墨的研究亦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其对道法自然的理解颇深,擅用瓦灰制作漆画,邀请展中的作品《观自在》(图25)采用抽象的“中国语言”进行道释人物的书写,不拘泥于中国画的表现手法,空间布局和细节处理自有章法,“抵达一种文人写意的开放性意境,又借鉴了西方抽象表象主义的一些手法与胆略……敛容了古今的多样意象。”[21]

图23 汪天亮《极中有太系列之一》.jpg

图23 汪天亮《极中有太系列之一》

批评主体和批评对象是抽象漆画批评体系的重要内容。批评者的身份是复杂的,包括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专业领域、不同的文学层次等,必然会有不同的批评视角,但“批评者的位置是一个思考着的观众(读者)的位置。其次,‘评估’艺术作品,这一维度至今仍是一个围绕着经验、态度和审美关系的不断被讨论的核心问题。”[22]这是批评主体最应该关注的要素。长期以来,漆画的艺术批评不够深入,批评的视野不够宽泛,关于材料和技法的讨论,尤其是漆画与大漆或化学漆的关系争论较多。当然,正本清源没有问题,但不应忽略漆画作为新的艺术门类,其艺术表现形式、艺术观念和艺术创新思维才是重要的内容。对抽象漆画而言,通过非具象的画面表达复杂的情感与哲学思考,是其立足的根本。因此,抽象漆画批评体系的建设更为迫切,需要关注漆画创作观念和精神层面的探讨,关注抽象漆画家如何通过材料与形式表达个人思想、文化认同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回应。“在批评的社会生态中,专业批评是职业批评,是批评的标杆和引擎,它的高度和专业水准应成为提升和带动大众批评高度和水准的动力。”[23]

图24 陈立德《迷底》.jpg

图24 陈立德《迷底》

抽象漆画需要梳理新的艺术语言范式,以此架构审美的“形状”。抽象漆画所承载的哲学思考、情感体验和文化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审美形态和审美标准的挑战,是对漆画传统视觉观感的挑战,有时是以看似杂乱无章或简单线条与块面的组合来表现复杂的内容,正如阿恩海姆曾说:“简单的物象虽然可以以其有限的、恰如其分的作用给我们带来愉悦和满足,但所有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是看起来简单,实际上相当复杂。”[24]抽象漆画在不同的审美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意义,抽象漆画的目的不是为了取悦和迎合观者的感官,而是以抽象画面为载体,引起观者更多的哲学思考、人生感悟和社会认知。

图25 沈克龙《观自在》.jpg

图25 沈克龙《观自在》

抽象漆画传递的不同审美“形状”,往往是以其独特的材料和髹饰技法为表现语言,形成超越人与社会、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呈现出对现实世界的隐喻与象征。抽象漆画中每一层漆的叠加与技法的运用,都隐喻了时间的流动,而漆层不断叠加之后呈现出的漆画整体效果,则体现了时间的停驻与凝聚,也体现了抽象漆画对空间经验的表达。如漆画展区中白阅雨的作品《镜像空间·拱门秩序》(图26)象征了空间的延展,暗示着现实空间中的张力。这种时间与空间的观念融合了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与超越。漆画中的层次感、厚度、质感等不仅是对现实物理属性的回应,更是对时间与空间本体论的抽象化呈现。抽象漆画通过材料与形式的双重探索,将其从物质层面提升到了精神与哲学层次,形成了现实与超现实的相互融合。

图26 白阅雨《镜像空间·拱门秩序》.jpg

图26 白阅雨《镜像空间·拱门秩序》

抽象漆画的审美“形状”还表现在审美抽象上,“在审美创造或审美鉴赏过程中通过审美知觉和符号化的形式直观地把握对象的本质特征,其思考重心在于审美活动在其感性的方式中所达到的思维高度及把握世界的深度。”[25]抽象审美是在融合漆画画面观感,漆画语言的符号化和多样性,以及漆画复杂内涵的基础上,以此形成展现材料、技法、创作、画面、观感等多维度联动的审美,这里的多维度,包括画面观感下的非感性意义的感性审美,与感性形象相吻合的诉诸心灵的理性内涵审美,直观感性与理性状态下兼具多重概念思维的带有明确目的性的审美等。漆画展区中路瑶的作品《中国红》(图27),正方形的红色块占据整块漆板,隐秘的数字“75”蕴含抽象的形式和语言设计图像的感性审美;中心部分融入红山文化中玉龙纹样的巧思,带有哲学思考的内涵审美;观者与作品面对面时,在场域空间内所形成感性与理性的相互碰撞、相互认知和互相感染,是带有合乎目的性的审美。

图27 路瑶《中国红》.jpg

图27 路瑶《中国红》

未来,抽象艺术走向何处?如何建立自身的语言体系、建立自身的表述体系,甚至构建自身的批评范式,以此构建抽象漆画的未来“形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是抽象漆画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较新的艺术门类,抽象漆画虽然在材料应用、画面布局,甚至观念表达上,屡现新意,但这种新意并不是摒弃传统,反而更要借助传统,在传统技艺的累积与传统思想中沉淀,在漆层的反复堆叠中达到观念的升华。诸多抽象漆画艺术的创作手法多是传统技法的传承,这本身就是文化身份的确认与再造,体现抽象漆画自身身份的再审视。如漆画展区中戴燕怡的作品《裂缝是光进入的地方》(图28),裂缝运用多层髹涂黄色漆再往四周逐渐削薄漆层并贴以麻布的技法,结合向两端缩小宽度的线形黄色块呈现出光的视觉效果,象征着破裂与光明的双重性,揭示了文化身份的裂变与重建。蓝色和橙色是视觉上的冲击互补,更是在情感和思想上的张力,呼应了裂缝作为光的入口的象征意义,是抽象漆画新语言的自我认同。

图28 戴燕怡《裂缝是光照进的地方》.JPG

图28 戴燕怡《裂缝是光照进的地方》

抽象漆画的未来要注重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漆画是最具国际语言的绘画门类之一,19世纪以来的艺术交流中,无论是东方和西方,都有使用漆媒材的传统。如法国的让·杜南(Jean Dunand),越南的段郑(Trinh Tuan),都曾创作过漆艺作品。在未来,更要突破所谓艺术限制,让不同文化背景的抽象漆画,植根各自文化土壤,构建不同的漆画底色。如邀请展中程向军的作品《中国医书——推拿术》(图29),是以中国中医文化为载体,用抽象形式探讨时间、空间、生命与死亡等明体,在抽象漆画中寻找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历史、个体与文化的连接点,虽是东方的语言符号,却不囿于东方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思维,是跨越时空的。

图29 程向军《中国医书-推拿术》.jpg

图29 程向军《中国医书-推拿术》

六、结语

作为相对小众的抽象漆画艺术,艺术圈对其的关注热度并不高,这里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是的自身的艺术生态环及抽象艺术批评话语体系的不完善。第14届全国美展在湖北展区出现不少抽象漆画作品,算是为探讨抽象漆画未来发展找到切入的由头。之所以用“形状”这个概念,也是想通过赋予新的语汇的方式,让更多的他者关注抽象漆画,至于今后,抽象漆画是否能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拭目以待吧。

参考文献

[1][法]米歇尔·瑟福.抽象派绘画史[M].王昭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7.

[2]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漆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1-215.

[3]佘国华.漆画抽象语言特质研究及其启示[J].美术,2014(04):108.

[4][俄]瓦·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查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887:36.

[5]沈语冰.20世纪艺术批评[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22.

[6]韩永林.论蒙德里安绘画的视觉心理[J].文艺争鸣.2010(02):111.

[7]宋伟光.材料与视觉及触觉[J].雕塑,2013(02):43.[8]乔十光.漆画[J].装饰,1980(01):1.

[9]陈圣谋.按照美的规律创作一一浅谈漆画艺术[J].美术,1983(10):14.

[10]佘国华.漆画抽象语言特质研究及其启示.[J].美术,2014(4):108.

[11]弗雷德·奥顿.论现代(主义)艺术的意图[A]//保罗·史密斯,卡罗琳·瓦尔德:艺术理论指南[M].常宁生,刑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206.

[12][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成都:巴蜀书社,2018:30.[13][德]沃林格.抽象与移情对艺术风格的心理学研究[M].王才勇.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4.

[1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57.[1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70.

[16]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60.

[17]尚辉.有意味的造型[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22:92.

[18]宗白华.美学漫步[M].长沙: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141.

[19]陈秉龙.谈抽象形态在中国现代漆画创作中的运用[J].美术,2017(1):145.

[20]宗白华.美学漫步[M].长沙: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7.[21]徐东树,黄小我.补壁天遗龙释音一一读沈克龙漆画[J].福建艺术,2017(1):38.

[22]程小牧.“艺术评论”的诞生[J].艺术评论,2017(06):12.

[23]孙振华.艺术批评的系统生态、社会生态和自身生态[J].美术观察,2018(04):23.

[2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新编)[M].孟沛新.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41.

[25]张晶.论审美抽象[J].哲学研究,2007(08):102.

[26]长北.中国现代漆画的历史进程及当下困境[J].美术,2017(04):108.

[27]田辉.中国漆画与越南磨漆画比较研究[J].装饰,2007(07):64.

[28]陈金华.中国漆画2019文献集(内部资料)[M].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2019:1.

[29]皮道坚,陈勤群.中日韩现代漆艺研究[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8:16.


END



关注莲福文化微信